
片名:膽咪小提琴
演奏:丹尼爾·加德/劉學樹
編號:TACET 117
德國TACET唱片公司的制作概念非常討音響玩家的歡心,他們熱衷于向發燒友呈現不同的樂器、不同的錄音器材在音響中的細微特色。幾年前,他們曾出版過兩張展現不同珍貴麥克風錄音效果的發燒片,音色各盡其美,極具示范性,一度被玩家視為試機必備的唱片,流傳甚廣。尤其是那張收錄有斯圖加特合奏團演奏的波凱里尼、薩馬蒂尼、斯卡拉蒂、柯萊里等意大利音樂家作品的專輯(編號:TACET 74)更是受到極度的好評。
最近,TACET又推出用2支Neumann U47與兩支Neumann M49收音的小提琴獨奏錄音,當然值得搶聽為快。資料稱:這兩支電子管麥克風都是錄音界的經典名器。錄音同時使用經過兩年時間改良的“德律風根”M5錄音機和TACET自制的全電子管調音臺,來進行母帶的制作,并且在后期合成和剪接時完全不借助電腦音頻系統,而是憑借錄音師的經驗以手工完成。錄音師認為,要制作出真正頂尖的小提琴獨奏錄音,其實難度遠勝于樂隊合奏,故而更具挑戰性。
這個新的膽咪錄音同時發行180克的厚版LP唱片。曲目除克萊斯勒的“維瓦爾第風協奏曲”,是唯一用管弦樂伴奏的,其余均是老柴、艾爾加、舒伯特、舒曼、依薩依、馬斯涅等創作的耳熟能詳的小品。小提琴演奏家丹尼爾·加德的名氣雖然一般,但琴音還算精準、不過度賣弄技巧,速度上也不追求什么刺激感,這樣恰好忠實體現了小提琴特有的音色。而為加德進行鋼琴伴奏的劉學樹(音譯),據說是在德的中國鋼琴家。
本片刻畫出的小提琴音色和質感幾乎可以給滿分,空氣感和細節描繪也相當迷人,立體感強烈,比例也很精確。但唯獨缺少一點的是,上張“TACET 74”中那種弦樂的透明度,和鮮活多汁的音色感染力。想必,一方面是因為不同的膽咪聲音特質有異,另一方面,也許這次TACET錄音師要追求的就是那份“真實而無音染”的效果吧。
片名: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
演奏:郎朗/巴倫波依姆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
編號:DG 474 291-2
我國旅美青年鋼琴家郎朗在為美國本土唱片公司TELARC錄制完成2張專輯后,于今年年初順利轉會世界第一古典唱片品牌——德國DG唱片公司,從而和另一位中國鋼琴王子李云迪會合,成為當今國際錄音界最受矚目的又一位中國鋼琴演奏家。
郎朗真正贏得世界的注目,蓋因于他1999年時獲得的一次機遇。此時,已小有名氣的他突然有機會代替安德列·瓦茨參加音樂會演奏,一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令他浮出海面。歷史上不知有多少位鋼琴大師都是這樣開始橫空出世的,巧的是,他們頂替別人演奏的也多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這部作品看來的確是考驗新星的試金石。當時與郎朗同臺演出的,是蜚聲世界的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則是艾森巴赫。當天激情澎湃的演出竟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芝加哥的樂評界慷慨地給予他一邊倒的好評,從而在2000年,郎朗繼續被邀請與這一世界頂級樂團同臺演出。
郎朗加盟DG之后,經過唱片公司高層和郎朗本人的縝密研究策劃,最后決定將首張全球發行的唱片曲目仍然定為這首讓他一戰成名的“老柴一鋼”。此外專輯還選錄了一首門德爾松的《G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這是門德爾松為女友苔爾芳創作的作品,屬于冷門曲目,現存錄音稀少。
作為郎朗的第一張錄音室專輯(前兩張TELARC的唱片皆為現場錄音),DG公司的黃金制作班底幾乎傾巢而出。錄音場地選在非常靚聲的芝加哥交響樂團音樂大廳,擔任協奏的卡士是郎朗當年“處女秀”的老搭檔——芝加哥交響樂團,只不過陣容更加超級,由該樂團首席,指揮大師巴倫波依姆親自執棒。郎朗熱情洋溢的演奏風格與氣勢磅礴的作品相得益彰,交織出無限斑斕。本片錄音效果為DG近年難得一見,音色、動態和樂團氣勢皆為頂班。
片名:TELARC 多聲道SACD樣板碟之一
演奏:爵士、古典名家名樂團
編號:TELARC SACD-60006
TELARC是世界錄音科技界最具積極反應的唱片品牌。時間的腳步走到了21世紀,以打敗傳統CD為己任的SACD、DVD-AUDIO開始相繼浮出水面,一直在唱片錄音科技方面扮演領導者角色的TELARC怎甘落于人后。事實上,早在1998年,TELARC就開始與SONY的SACD研發部門合作,使用尚在搖籃中的SACD核心技術DSD數碼系統,錄制了大量的古典和爵士錄音。
此張TELARC發行的SACD樣板碟中,便演示了該公司近年采用多聲道技術制作的15段音樂。曲目的涵蓋面頗廣,爵士、藍調、古典、跨界、流行都有涉及,選曲既注重音響性,也凸現可聽性。尤其是爵士和藍調部分的選段,會讓你感嘆TELARC除了商業上的成功以外,藝人的實力也是非常強大的。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TELARC的這張多聲道SACD樣板碟沒有因為精選了各張唱片的精華,而對各個原版母帶的錄音電平作均衡處理。不是他們偷懶,而是經過嘗試發現,這樣做會得不償失,使得音響效果劣化,故而只能照搬原來電平。不過,為了避免聽者在聆聽過程中每聽一首都調整一次音量的麻煩,樂段的排序是按照電平的高低來進行的——前高后低,前后差別達45%之多。這樣,越往下聽,你便越想扭大音量。
TELARC聲明,此次拿來制作SACD樣片的母帶,未必都是DSD錄音,但經過后期巧妙的混音加工,都能炮制出異常驚人的環繞聲效果。由于SACD的采樣頻率是CD的64倍,TELARC建議音響迷聆聽這張唱片時應該采用模擬信號,傳輸過程不要有任何數碼處理。同時建議聆聽者將多聲道音響中一切效果模式如“體育場”、“夜總會”、“音樂廳”、“電影院”等全部旁路掉,因為那些適用于家庭影院的環境音效會將工程師精心混音的環繞聲效果徹底變質,破壞音樂的真實表現力。
片名:舒伯特二重奏
演奏:吉爾·夏漢姆/索爾徹
編號:DG 471 568-2
這張《舒伯特二重奏》是以色列小提琴家吉爾·夏漢姆第三度推出的“For Two”系列錄音。這個系列中《德沃夏克二重奏》是夏漢姆與妹妹奧莉的合作,其余兩張都是他與瑞典吉他演奏家索爾徹搭檔的錄音,這其中,包括那張被發燒友視為驚世天碟的《帕格尼尼二重奏》(DG 437 837-2)。本片是他與后者最新的合作。
至于吉他手索爾徹在DG的錄音,較著名的則有《披頭四名曲》、《前奏、歌曲、致敬》以及與長笛家嘉洛瓦一起錄制的《Piazzolla for Two》。
本片共有14首曲目32段之多,全部都是舒伯特一人的作品,包括龐大的“D大調奏鳴曲D384”、悅耳的“樂興之時D780第三號”、優雅的“高貴圓舞曲D969第三、四號”、經典的“琶音琴奏鳴曲D821”以及感人的“圣母頌D839”等等。除了14、15、16段由索爾徹獨奏外,其余全部都改編成小提琴與吉他的二重奏,每首曲子都保留了舒伯特獨特的音樂美學,自然、真誠、沒有絲毫華麗。
夏漢姆在本碟中似乎收斂起外放絢爛的技巧,用最不加修飾卻又細膩的語匯,跟索爾徹的吉他對話著,時而悠揚,時而低回。多數時候,索爾徹都扮演著綠葉角色,負責打節奏與刷和弦,但他也經常走自己的旋律線,讓兩把弦樂器來段精彩的對位,有時甚至反客為主,導引著主題讓夏漢跟隨。
此碟2002年2月在多倫多的古爾德錄音室灌錄,音響效果豐盈真實。夏漢姆的小提琴琴體共鳴充滿木頭味道。音色除了醇美厚實,中音飽滿,高音延伸更是非常委婉美妙。繞梁三日的琴音在吉他玲瓏剔透的音色配合下,再度釀造出醉人的音響美感,我輩發燒友怎能不嘆為聽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