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斯達克如同當年的美國西部,是投資亡命之徒的淘金熱土。當熱潮消退,股市泡沫制造者們一個個被擠進困境,甚至陷于死地,現在輪到的是這個曾經的科技股天堂的CEO——哈德威克·西蒙斯先生本人了
2002年12月13日,《紐約郵報》一則報道惹惱了納斯達克。據該報稱,西蒙斯(Hardwick Simmons)將被炒魷魚。納斯達克之所以惱怒,是因為西蒙斯并非被炒,而是“正常離職”。如果為此和《紐約郵報》打官司的話,贏的十有八九是納斯達克。當年,西蒙斯和納斯達克簽的合同,的確是2003年到期。
不過,西蒙斯“正常離職”的背后,也確實包含著明顯的“非正常因素”。
擦屁股的CEO
1991年,西蒙斯出任保誠證券公司總裁兼CEO,成功地使這家境況不佳的公司擺脫困境。憑著三十幾年的證券從業經歷,尤其是挽救保誠證券帶來的榮光,西蒙斯似乎能成為使納斯達克絕地逢生的夢之CEO。
遺憾的是,他少了些運氣。
從2000年6月起,納指就開始下滑,到2001年2月西蒙斯上任時,已經是一片凄慘的景象。
2002年,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曾一度下探到1997年以來的最低點。截至2002年底,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綜合價值與3年前相比跌幅超過70%,數百家公司因破產或股價回天乏力,持續低于1美元而慘遭摘牌——2000年240只,2001年390只,2002年頭11個月,264只。還有一批則膽戰心驚地在摘牌底線附近徘徊。
股市的下跌導致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數量銳減。與1999年的高峰期相比,在納斯達克首次公開募股的公司數量減少了89%。目前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股票數量是3843只,是1983年以來最少的。2002年第三季度,僅有6只股票在納斯達克上市,而2001年同期是11只。
除了經濟環境不佳外,造成這種狀況的深層原因是:納斯達克與紐約證交所上市公司之間的股價差別基本已消失,在納斯達克上市無法再像以前那樣籌集到比紐約證交所更多的資金。
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公司自然而然地選擇財務狀況更好、股價下跌潛在風險相對小一些的紐約證交所。據紐約證交所表示,截至2002年12月中旬,有41家原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投誠到該交易所。納斯達克沒有公布這方面的數據,但據一些分析機構估計,去年全年從納斯達克出走的上市公司數量是32家,迄今“投誠”總數已達數百家。對于證交所來說,上市公司的流失如同失血。面對這種狀況,西蒙斯當然是揪心的痛。
納斯達克原先雄心勃勃的國際擴張計劃也遭到挫折。2002年,運營僅兩年的日本納斯達克關張。原先雄赳赳氣昂昂進入日本市場的納斯達克灰頭土臉地撤出。拖到今天仍未上市的納斯達克股票價值已縮水1/3。所幸納斯達克還能盈利,盡管少一點:2002年第二季度,在注銷納斯達克(日本)公司一筆1030萬美元的費用后,納斯達克的利潤是880萬美元。
把這一切完全歸咎于西蒙斯是不公平的。在不少人看來,他都算得上是個精明的經理人。當然,他也是個倒霉的CEO。實際上,他任期內所做的,有許多都是在替其前任薩布擦屁股,只不過沒有擦好罷了。
2001年2月,薩布帶著一大筆錢興高采烈地走了,卻給西蒙斯留下了一個難以收拾的攤子。
拔不掉的眼中釘
除了紐約證交所,納斯達克和西蒙斯還有一個如芒在背的對手——交易成本大大低于它的電子通信網(ECN)公司。其中最大的威脅來自英國路透集團控股的Instinet電子通信網公司。
憑著三十幾年的證券從業經歷,尤其是挽救保誠證券帶來的榮光,西蒙斯似乎能成為使納斯達克絕地逢生的夢之CEO。遺憾的是,他少了些運氣。
多年來,Instinet一直是納斯達克的眼中釘。在證券交易方面已分得金甌一片的Instinet去年以5.08億美元換股收購了另一家電子通信網公司——島嶼電子通信網公司(Island ECN)。兩家公司合并后不僅成為美國最大的電子通信網公司,而且大大分流了納斯達克上市股票的交易量:約30%的納斯達克上市股票將通過Instinet公司的電子通信網絡進行交易,而在納斯達克交易系統中交易的股票數量僅有22%,另約有18%是通過其他電子通信網公司進行交易。
電子通信網公司的異軍突起對納斯達克構成的威脅,除了反映出網絡技術的發展外,也是納斯達克交易系統本身存在的缺陷所致。在納斯達克市場,交易商必須報出客戶的限價指令才能成為全國的最優買入價或賣出價,而且交易商本身就進行股票的買賣(即實行所謂的做市商制度),交易商與客戶常會發生利益沖突,吃虧的自然是客戶。電子通信網的優勢在于透明及低交易成本,其交易是投資者對投資者的交易,無需通過交易商。這種交易方式的興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
為了奪回陣地,在薩布任CEO期間,納斯達克就開始投入巨資研發新交易系統。2002年10月,一個名為“超蒙太奇”的新系統正式啟用。目前,納斯達克所有股票的交易都已轉移到該交易系統。通過這套系統,投資者可以查看不同交易所進行的所有交易和不同投資者的報價,從而讓投資者能得到全球最低買入價和最高賣出價的信息。與目前納斯達克交易系統中只有最佳報價和成交價不同的是,超蒙太奇系統將顯示5個不同價位的報價,其交易速度也比舊系統快得多。
多年來,美國證交委為美國的證券交易市場編織了一個管理方面的繭,保護它們免受外國競爭的沖擊,這使得他們裹足不前,無法順應證券業發展的潮流
西蒙斯對這套系統寄予厚望。納斯達克總裁理查德·凱徹姆(Richard G. Ketchum)也說,新系統將會挫敗各種電子通信網。一些專家認為,如果超蒙太奇能達到電子通信網的速度和信息流,電子通信網的交易量將會迅速下降。
這種看法雖有一定道理,卻不完全正確,因為大交易商并不希望交易成本高于電子通信網的超蒙太奇獨霸天下。嘉信資本市場是一家大經紀公司、也是納斯達克的做市商。該公司表示它會使用超蒙太奇,但不會放棄電子通信網,因為只剩下超蒙太奇對于該公司并不是件好事。
單憑超蒙太奇就想收復失地未免過于幼稚。納斯達克搞這套系統的目的是為了統一做市商和越來越多的電子通信網的所有買賣指令。超蒙太奇推出前,不少人猜測,它會成為殺死電子通信網的“核彈”。電子通信網公司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它們成功地游說美國證交委,數次推遲批準超蒙太奇的推出,而且還對這套系統的使用提出了許多會影響交易效率的限制條件。
在這種情況下,超蒙太奇的威力將不會像納斯達克原先期望的那么巨大。這套系統受到限制,實際上是西蒙斯在美國監管部門打交道的能力不如那些電子通信網公司。
流動性是股票市場的生命線。對于納斯達克來說,超蒙太奇獲得并保持住大部分的交易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如果通過超蒙太奇系統進行的交易成本上升,后果將十分嚴重。
至少迄今為止,超蒙太奇在從電子通信網這種電子交易平臺手中奪回市場份額方面并不成功。
據外界猜測,島嶼電子通信網(Island ECN)前CEO 馬修·安德森是接替西蒙斯的人選之一。如果真的如此,納斯達克無疑是想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了。
難以擺脫的“保護神”
一些專家在分析美國的證券交易所現狀時指出,多年來,美國證交委為美國的證券交易市場編織了一個管理方面的繭,保護它們免受外國競爭的沖擊,這使得他們裹足不前,無法順應證券業發展的潮流。在歐洲,證券交易所已開始突破它們作為公共政策一部分的角色,通過發行自己的股票向真正的企業轉變。
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證券專家本·斯泰爾(Benn Steil)認為,在美國,政府的意志和特權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常導致交易所CEO難以獨立行使職權,并像管理企業那樣管理交易所。這種情況尤其在納斯達克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納斯達克的最大個體股東是一家名為赫爾曼·弗里德曼(Hellman Friedman)的風險投資公司。2001年3月,也就是西蒙斯剛上任時,赫爾曼·弗里德曼投資公司投資2.4億美元,持有納斯達克9.8%股份(目前赫爾曼·弗里德曼在納斯達克的持股比例為14%)。
與紐約證交所相比,隸屬于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的納斯達克本應更像是一家企業。股市的下跌使納斯達克公司上市速度和數量銳減,直接影響到了它的收入來源,但美國證券交易所經營環境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制約了其應對措施的有效性。
西蒙斯當然明白這種束縛造成的尷尬,并企圖掙脫。他的努力雖說沒有徒然,迄今卻收效不大。2002年初,納斯達克宣布,準備脫離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并出售部分股權,成為一家獨立的證券交易所。這個計劃沒有獲得美國證交委的批準。盡管納斯達克百般不情愿,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仍充當著它的“守護神”。
在實現股票上市,向一家以盈利為目的的上市公司轉變過程中,納斯達克也一再遭挫。早在西蒙斯上任后幾個月,納斯達克就宣布準備上市。由于市況不利,上市計劃被一推再推。去年10月,納斯達克改口表示,沒有迫切需求必須通過上市籌集資金。
據透露,納斯達克的最新目標是在今年第二季度上市。盡管有人認為,沒有西蒙斯,納斯達克照樣可以上市,但也有人質疑:投資者是否會積極認購其領導層管理能力受到懷疑的公司的股票。
現在,納斯達克的股票只能進行柜臺交易,而且交投沉悶,每股價格僅10美元左右,比當初納斯達克賣給經紀公司和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等投資者的股價(每股11至13美元)還低。
誰還需要這樣的納斯達克?
當然,西蒙斯當然也并非沒有失誤。在公開場合代表納斯達克發表講話時,西蒙斯態度生硬,有時還喜歡含含糊糊地談一些尚未決定的計劃,給市場發出了錯誤的信號。證券市場本身就對信息異常敏感,西蒙斯的這種性格無疑會引起市場的反感。比如,在2002年10月舉行的一個交易商會議上,為了安慰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西蒙斯提出將會在1美元的摘牌下限方面做些松動。
西蒙斯將離開納斯達克這個傷心地。他的繼任者面臨的挑戰不會比他少:在這個后泡沫時代,還有人需要納斯達克嗎?
但迄今為止,相關措施仍不見蹤影,有可能已成為空頭支票。一個月后,在證券業協會年會上,西蒙斯提出要從華爾街公司中抽取部分資金用于獨立證券研究。這個設想自然又成為華爾街的眾矢之的。
西蒙斯將離開納斯達克這個傷心地。他的繼任者面臨的挑戰不會比他少:在這個后泡沫時代,還有人需要納斯達克嗎?或者更確切地說,還有人需要目前這個樣子的納斯達克嗎?
3年的漫漫熊途不僅使納斯達克價值大為縮水,也使它作為高科技股天堂的形象一落千丈。2001年赫爾曼·弗里德曼公司在決定投資納斯達克時,該公司董事長沃倫·赫爾曼的興奮溢于言表。他說:“納斯達克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這是赫爾曼·弗里德曼的一筆經典投資。”
然而說到底,這個大股東對納斯達克還是不太放心,它的投資是通過可轉換債券形式進行的,5年后可按面值轉換成現金。對于一家風險投資公司來說,簡單地把錢拿回來是不夠的。納斯達克新CEO必須滿足股東的要求,否則他極有可能會成為另一個西蒙斯。
除了羽翼漸豐的電子通信網公司,新CEO還必須面對紐約證交所這個頑強的老牌交易所。西蒙斯上任前的2000年,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市的公司數量曾一度相當于紐約證交所的10倍,第二年即出現了下滑的勢頭,但還是超過了紐約證交所。2002年,風水卻輪回到了紐約證券交易所。西蒙斯上任的確不是時候。
納斯達克還沒有必要過于悲觀。美國證券業協會主席馬克·拉克里茲的一番話至少可以讓納斯達克和西蒙斯及他未來的繼任者得到些許安慰。
他說:“歷史上,納斯達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還需要它。我們需要競爭和充滿活力的市場。”
有競爭就必然有力量的消長,納斯達克或許會繼續存在下去,但昨日的風光能否再現,這是誰也不好猜測的。已被提前敲響下課鈴的西蒙斯還有將近一年時間,今年年中納斯達克將開始著手確定西蒙斯的繼任人。期間,西蒙斯還可以做些事,為他的聲譽,也為他的下一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