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推動資金流動的QDII,實質為一場革命!
在過去的兩年,幾乎每次有關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配額的消息傳出,都會引致大量資金從中國大陸流入香港的中資股,推動中資股上升。近期H股大幅上升正充分說明大陸流動資金數額之巨大及流動速度之迅速,亦證明QDII是一項可大力推動資金流動的機制。
我們相信市場預測直接了當且越加根深蒂固:
受兩個股市間較為巨大的價差所驅使,大陸的流動資金將從市盈率較高的A股流向市盈率較低的香港市場。投資者所關注的主要是所熟悉的股票,即更看好H股,其次是精選的紅籌股。
然而,從2001年向國內投資者開放B股市場的經驗顯示,主要股票價格表現依賴于流動資金的趨向,而在差價減半而非消失時即會停止。即使當前H股與A股的差價為20-70%,我們仍然堅信,在QDII出臺之時,仍有充裕的空間引發新一輪大規模的資金流動。
但長期而更為深遠的意義在于市盈率高于35倍的A股市場將如投資者期待已久般逐步收縮,而隨著H股迅速重新評級,A股與H股的價差將漸趨于零。只要這些政策(即QDII和QFII)依然發揮其作用,此種趨勢將不可扭轉。
我們認為,一旦QDII出臺,B股逐漸收縮直至最終永遠消失的命運就在所難免。一旦大陸的流動資金允許從A股流向香港上市的股份,B股的投資優勢(籌集資金、估價基準,尤其是投資增值)將完全消失。B股差價幾乎一直維持于50%不變,而H股和A股的差價自6月份以來一直大幅回落正說明這一點。當募集的國內資金可以通過QDII投資香港股份時,幾乎可以確定,這種趨勢將進一步加速。
QFII帶來的生機
QDII僅是此場變革成功的一半。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的配合,將令此場變革最終取得成功。迄今為止,已有7.75億美元的配額獲批準并逐漸投資于A股市場,QFII或可:
-至少在情緒方面穩定A股市場,因為它是進入A股市場的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這些流動資金不僅僅可以抵消根據QDII官方許可流出的資金。未來越來越多的QFII將獲批準。
-QFII背后的投資理念已在零售股份主導的A股市場得到加強,并通過完全的股價估價和走勢,對行業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加以區分。國內資金流動因此得以分散,導致市盈率較高的A股市場的大幅收縮。
真正的動力
-QDII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投資外匯的官方渠道,實際上加強了中國政府對資金流動的審查力度。
-QDII用于平衡流動資金流量,確保其與QFII達到最佳平衡。只要維持A股的穩定,即可確保社會的穩定。
-我們認為,通過投資香港股份,不僅僅是可以提高投資回報。我們的分析顯示,在過去的10年中,上海A股市場的回報率為6%,與從恒生指數獲得的回報率幾乎相同。我們認為目的之一在于創造良好的機遇,從而獲得穩定的收益及最佳實務。
-由于大陸和香港的貨幣均與美元相聯系,所以在投資香港市場時無任何外匯轉換收益或虧損,故此乃減少國內外匯壓力的一種方法;然而,切不可夸大其影響。
風險
-執行風險:可能以投資過熱的形式出現,引發香港市場產生泡沫。
-A股市場穩定性:我們認為,對于包括QFII和QDII在內的所有金融工具所具有的壽命,此乃最重要的憂慮。流動資金的流入或流出均可導致其不穩定性。
是否能夠獲得足夠的流動資金支持?
答案取決于滯留于香港的內地流動資金的數額,我們恐怕難以計算出準確的數字。但無論如何,該數額將由內地與香港間的貿易是否透過轉讓定價還是進出口的時間差決定。在此前提下,我們再次提出以下假設:
內地對香港的出口 - 香港從內地的進口 = 70-400億美元 (2002年數據)
該差額顯示約有340億美元因為種種原因包括因為時間差的原故「滯留」在香港。這形成我們這一假設的最終結論,大量流動資金的涌入或會推動股價的上漲。
-QDII最早可能在2004年第二季度出臺。2004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年度會議將公布主要決定。A股市場長期以來表現疲弱已成為加速實施QDII的主要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