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企業的困境為中國企業收購或兼并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一切都正在發生,中國企業家準備好了嗎?
大前研一,日本公認的管理學大師,在接受《亞洲周刊》獨家專訪時曾指出:“中華經濟圈崛起可使日本擺脫衰退,神州大地刮起的經濟強風,吹走了富士山上空的愁云。”對中國的崛起,大前研一抱了樂觀積極的態度,但當中國企業要掀起一場收購陷入困境的日本中小企業之風的時候,或許大前研一都要表現出吃驚的態度。
“在日本人看來,現在還在依靠他們技術和設備支持經濟發展的國家,轉過頭來收購兼并他們的中小企業,那是不可想象的。”姚暉是日本的咨詢公司IOC(Interface of China)的社長,他對此深有體會。他現在正在為日本中小企業來華投資忙的不亦樂乎。
雖然對日本人是“不可想象的”,但畢竟這已經發生了:去年10月,廣東美的收購了日本三洋電機的微波爐工廠,并把它的設備和技術人員一起搬到了中國;今年2月上海電器集團收購了秋山印刷機制造;中國三九藥業集團全面收購日本東亞制藥股權,進軍日本藥業市場。以合作與參股的形式取得日本企業的經營權則為更多的中國企業所采用。
中國企業已經意識到了自身技術和品牌核心競爭力的不足。除了制定技術研發和品牌建設的長期戰略外,“拿來主義”或許是中短期戰略的最佳選擇。
與此同時,由于日本經濟不景氣、融資的困境和生產體系逐漸分解使日本中小企業面臨了憂慮和無助的困境中。日本是中小企業的王國,中小企業占了企業總數的99%。日經BP社社長石井次郎曾撰文指出:在日本,擁有優秀技術的中小企業數不勝數。但是陷入不良貸款汪洋的日本銀行目前自顧尚且不暇,根本無力理會中小企業的融資要求。中小企業即使想更新設備以提高競爭力也無力進行。經營受挫者想在日本國內翻身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日本傳統產業組織形態是“垂直統合型”,即經聯體,是大企業、企業集團和中小關聯企業捆綁一起的,他們共同組成了聯合戰艦。在這個體系中,中小企業是作為專業配屬廠來為大企業服務的。精細的專業分工使日本中小企業在他們專業領域內有成熟、領先的技術。經聯體造就了日本曾經的輝煌,但現在隨著全球化生產體系的擴展,日本大的企業集團如豐田、新日本制鐵等逐步把生產基地向海外遷移,導致眾多中小企業失去了“飯碗”。
日本中小企業的困境為中國企業收購或兼并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日本中小企業所具有的技術研發優勢、高質量的管理和良好的品牌正是中國企業所缺少的。而中國企業所具有的資金和巨大市場是日本中小企業所需要的。
“由于歐美企業對日投資多半是通過投資銀行中介的,這些銀行對小規模并購并不感興趣,因此很多幾千萬日圓就可以救活的日本中小企業其實往往難以尋到外資投資。這對有實力的中國企業來說是難得的機會。”姚暉對此非常樂觀。
機會難得。但需要中國企業家們投入的除了商業理性之外,還有對中日間的各種民族、文化和政治問題的深入審慎的理解。
中國企業看中的是日本企業的技術優勢。但日本中小企業所認為的“技”和中國企業不太一樣。日本中小企業的技術優勢是“技”,即人的實際經驗、“Know-how”。這樣的“技”更多體現在企業所擁有的熟練技術工人身上,而非技術文件上。日本企業把技術和Know-how視為生命。因此,在并購過程中能否合理解決日本企業對技術外流的顧慮成為關鍵性問題。
對于“技”的考慮,中國企業在收購、兼并日本中小企業時有兩種模式可以選擇。第一種模式是:把收購的日本中小企業整體遷移到中國來。這樣有利于中國企業完全掌握被收購的日本企業,也有利于完全掌握“技”。如廣東美的收購三洋的微波爐廠。這種模式是“日本企業最害怕的”,李東這樣評價日本企業對這種收購的態度。
第二種模式是“本土化”策略,中國企業充當出資人、所有權人的的角色,用資金把企業盤活起來,就地擴大生產;而經營權、企業管理實施“本土化”信賴日本人,由他們管理。這種模式對中國企業管理挑戰最大,但有利于發揮日本企業及其技術員工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