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
北大“休克療法”引起爭議
旨在提高北大教師隊伍“活力和競爭力”的《北京大學教師聘任和職務晉升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出臺。
該方案被稱為“休克療法”,一旦實施,將使北大文史哲等系未來幾年內許多講師和副教授失業,全校甚至有三分之一以的講師、四分之一以上的副教授面臨被裁減。由此引發了包括北大之外的學界的激烈爭議。
反對者指出,該方案的實質是,試圖用理工科的一套“規范”社會科學,進而用社會科學的一套“規范”人文學科,最終用要求職業學院的“效率”標準衡量所有自然人文社會學術,使高校職稱晉升的惡性無序競爭激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會給北大的人文學科帶來“災難性”后果,而且會對全國其他高校產生“惡劣”影響。
支持者則認為,方案對解決北大近親繁殖和提高教師水準有好處,是必要的,只是有些做法顯得矯枉過正;另外,北大目前的許多弊端是整個中國高等教育體系長期以來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是超出北大范圍以外“外部性”的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因此,北大的改革需要與整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配合和外部環境的改善。
聲音
中國目前面臨三大風險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亞洲研究室主任室井秀太郎近日提醒日本各界,今后5至10年要密切關注中國存在的風險。
井秀太郎在一份研究報告里提出,在經濟一直持續高增長的中國,各種風險正在逐漸暴露出來,這些風險主要來自三方面:第一是改革的速度和方向不當,導致失業增加,從而引發社會的不穩定加?。坏诙?,如果不能消除對企業經營的過度行政干預和企業缺乏獨自技術開發能力等阻礙競爭力提高的因素,經濟增長就將陷入停滯;第三,由于貧富差距的擴大和城市富裕階層的出現,對民主的要求正在急劇高漲,存在著動搖政治體制的風險。
井秀太郎認為,最大的隱患就是失業增加導致社會不穩定擴大。據報道,受SARS疫情影響,中國失業人數已超過800萬人,較2002年底上升了將近1倍。
對策
對農民直接補貼
國家計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姜長云、藍海濤領導的課題組近日建議,調整對我國主產區農業補貼政策的方向,采用效率更高的直接補貼政策。
課題組認為,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農業國際競爭加劇,工業化中期階段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決定了我們不僅要樹立工農業平行發展的觀念,還要適當提前工業反哺農業的時間。當前對農業和農民的補貼,已不是“少數人補貼多數人”,而是“多數人補貼少數人”。因此,國家應逐步增加財政投入,徹底破解糧食流通領域的補貼改革難題。
在一定期限內,除了正常的農業投入外,還要增撥一筆糧食專項資金,專門用于填補糧食虧損掛賬和解決國有糧食企業冗員問題;或拍賣一部分不重要的糧庫,既可彌補改革專項資金的不足又可壯大民營糧食企業的經營實力。
課題組建議,在糧食主產區,將用于支持保護價收購的糧食風險基金,拿出1/3到50%,參照面積補貼法直接補貼農民收入;另外2/3到50%仍然實行價格支持政策,政府確定保護價。
觀點
十大行業景氣持續回升
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中國經濟形勢與政策研究中心主導開發的2003年一季度版《中國行業景氣分析報告》預計,今年我國汽車、醫藥、能源與電力、高技術等行業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而房地產、交通運輸、石油石化、鋼鐵等行業受內外因素的影響,將出現一定波動。
報告認為,今年一季度跟蹤的十大行業景氣持續呈整體性回升態勢。其中,汽車、電力、鋼鐵增長走勢最為強勁,一方面反映我國產業結構在新的消費熱點帶動下,在加快調整和升級,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整體經濟形勢向好受到了行業景氣回升的有力支撐。
報告特別指出,今年國債投資重點將轉向縣及縣以下公路的建設和整治,廣大農村的交通狀況將發生根本改變。此外,解決就業問題已成為政府經濟工作的重點,今年出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使第三產業得到較快發展,將帶動輕型和微型客車需求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