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影片是我終生漫長的、連續不斷的一場演出。”——費德里柯·費里尼
喧囂了12天的第56屆法國戛納電影節北京時間5月26日凌晨落下帷幕。如果說這次“星光暗淡”的電影界賽事還能給人留下印象的話,那就是期間紀念意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逝世十周年活動。
提到這位電影大師,大概所有的影迷都會脫口而出:《八部半》。《八部半》確實算是費里尼一生最重要的影片了,這部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影片,把費里尼帶到他電影生涯的頂峰,也是其創作轉向人物內心的標志。
影片的主角是一位名叫吉多的電影導演,他不知道自己要拍攝什么,因而他困惑、焦躁,而又無所適從。費里尼通過一個隱喻性的故事,探索了現代人的精神危機以及在危機中掙扎的種種痛苦。
吉多其實就是費里尼自己的寫照,而費里尼的影片,總是帶有自傳性質,和他自己,尤其是和他的童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1920年出生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費里尼,曾是一個出色的記者和漫畫作者。漫畫文化對他的影像風格影響極深,他的電影常是先有影像,而后才有劇本的。費里尼自小迷戀馬戲演出,7歲時曾跟隨馬戲班離家出走數天。這種迷戀也在他的電影作品中處處留痕:他的處女作《賣藝春秋》和其后的《大路》、《小丑》都是直接以馬戲和小丑為題材。對于馬戲的游戲精神的迷戀,貫穿在費里尼的很多作品之中。費里尼的電影中,游戲、狂歡、慶典,諸如此類的場面很多,令人難以忘懷。
其實,與其說費里尼的影片是自傳,還不如說是一場夢境,一場有關自己回憶的夢境。
費里尼一生被各種奇怪的夢境所困擾,一度曾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用漫畫記錄他的夢境,作為治療。他的自傳則名為《夢是惟一的現實》。這造就了費里尼影片意識流敘述風格和天馬行空般的超絕想象,在費里尼的影片中,情節的真實其實已經讓位于想象的虛構。看他的影片,尤其是他肆意揮灑的中后期作品,最忌諱對號入座錙銖必較。這注定了其影片是晦澀的、小眾的,然而這也是獨特的、夢境般的費里尼式的電影風格。
費里尼30歲才開始拍電影,從1954年開始,憑借“孤獨三部曲”(《大路》、《騙子》和《她在黑暗中》)確立了他在歐洲影壇的顯赫地位。直到1993年在羅馬病逝,他一生拍了22部影片,而且獲獎無數,其中包括5次奧斯卡金獎,他的《大路》和《甜蜜生活》甚至獲得幾十次以上的國際獎項。這些榮譽讓費里尼成為60年代以來歐洲藝術電影難以逾越的最高峰,也讓他成為逝世10年之后,仍然被同行和觀眾緬懷的大師。
文/張棟
[費里尼經典影片]
★《甜蜜的生活》
上個世紀50年代意大利經濟的迅速復蘇,仿佛使意大利進入了"甜蜜的生活"。經濟富有的同時也帶來精神生活的空虛,種種以病態情緒為主導的藝術流派風行一時。費里尼的這部作品就是針對這種現實的諷刺和批評。
★《大路》
費里尼的成名作品。不同于費里尼那些交織著記憶與夢想的后期作品,這部影片更多地帶有新現實主義的痕跡。影片中飾演杰爾·索米娜的女星朱麗葉塔·瑪茜娜是費里尼的妻子,夫妻二人在費里尼早期的多部影片中合作得非常成功。
★《羅馬風情畫》
在這部影片中,羅馬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我"的敘述中,是一座光怪陸離而又充滿活力和魅力的世俗都市,這是人的都市,費里尼自己的都市。這里的一切無不散發著人的氣息:市井的、庸俗的、溫暖的、丑陋的、肉感的、滑稽的。
★《訪談》
這部現實和電影夢交織起來的影片,是大師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曾獲得戛納電影節40周年大獎。 影片幾乎沒有故事,只有一隊攝制組對費里尼采訪的過程穿插其中,剩下的都是費里尼的生活和夢想。
★《愛情神話》
影片改編自寫于公元1世紀的小說,作者是羅馬著名荒淫皇帝尼祿的密友。費里尼并沒有想把影片拍成一部“借古諷今”的歷史教科書,而是希望影片成為一部“古羅馬幻想作品”,盡量"仿真"地呈現古羅馬的社會風化。
★《阿瑪柯德》
費里尼通過對家鄉小鎮在納粹興起前后的種種回憶,把一個虛幻的過去世界和歷史奇妙地聯系在一起。影片既是一個意大利小鎮少年成長的過程,又是一段意大利人難以忘懷的歷史痕跡。影片中大量都是虛構的情形,是費里尼那一代人的童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