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最大的希望是,社會各方面給這些博士們時間,讓他們轉變,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求全責備。”
鄭州引博從政,源于中共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李克的超前眼光和堅定決心。身為經濟學博士后的他深感人才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重要。他同樣清楚博士與官員的區別,不僅自己盡力去關心、愛護博士官們,還經常告誡部下:要給博士們時間,讓他們完成向官員的轉變。
新聞周刊:2001年7月你從廣西南寧調到鄭州來,9月份就提出要引進博士,為什么這么著急?
李克:鄭州常住人口800萬,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的省會,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地位這么重要的城市,但與周邊武漢、濟南、西安等省會城市相比,城市規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較低。什么原因呢?缺乏人才啊,我剛到任時,鄭州市僅有3名博士。800萬的人口啊,才3名博士,你怎么去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啊?
新聞周刊:但也不一定非得引進博士啊,人才的概念應該是很廣泛的。
李克:的確,我不認為只有博士才是人才,鄭州目前最缺的是兩種人才,一種是受過高等教育、專業素質強的人才,另一種是擁有一技之長的技術工人。但做事總得有個順序,要一件一件事情來做,做到底,做成功。
新聞周刊:引進博士有什么前提和限制?
李克:我要說的是,鄭州還沒到挑剔人才的時候。我很明確地講,只要是博士,不管他學什么專業,我都要。有人開玩笑說,學原子彈的博士你也要么?我回答說,只要他愿意來,我就會要。但在實際中,我們側重引進鄭州經濟發展急需的博士人才,這叫做普遍重視,重點引進。
新聞周刊:據我們了解,來鄭工作的博士們的待遇和其他人沒有什么區別,應該說是很低的,他們為什么愿意來?
李克:吸引人才無非兩種手段,一種是高薪,一種是高平臺。鄭州沒有沿海地區發達,不可能采取第一種手段,只能是后一種。我們給博士們三樣東西。
一是給一個預期或希望。就是要告訴他們,鄭州恰逢大發展時期,他們過來可以大展身手,大干一番事業。
二是給一個平臺。既然無法給他們物質上的豐厚待遇,那就要給他們政治上的待遇,說白了,就是給他們官做。中組部有精神,國外歸來的博士或博士后可以安排處級甚至廳局級干部職務,我們的定位是“副處級”。
三是給一個環境或是氛圍。就是要讓博士們在生活上無后顧之憂,在工作上放手去干,沒有掣肘。
新聞周刊:恐怕第三種是最難的。
李克:的確是這樣。做博士和當官,“隔行如隔山”。做博士,只需做好自己的研究就行,有學術自由,不太在乎別人的評價,也不太和別人發生直接關系。當官就不一樣了,當官就要會管理,管理是一門專業,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為了實現一個目的達成一致的過程。我自己是盡力去關心、愛護他們。
新聞周刊:你怎么去關心、愛護他們?
李克:我和市委其他領導一再要求這些博士所在單位的一把手要善待博士,給他們轉變的時間,營造良好的環境。我自己和博士們私下談過好多次,幫助他們盡快地轉變角色。我舉一個例子,一個叫李金勇的博士剛出校門,就被派到60多萬人口的滎陽市去作負責安全生產的副市長,那個地方小煤窯經常出事,他一去就要作檢討,很苦惱,找我傾訴后,我給他們的書記打電話,委婉地提出給他減輕壓力,后來真給他減輕壓力時,他倒干上癮了,不愿意換工作。后來,我又教他在實際工作中處理問題的技巧和方法。
新聞周刊:當初下決心引博時,有沒有政治上的考慮?有沒有想過會有風險?
李克:要說沒有政治上的考慮,也是假話。但主要還是考慮到鄭州的發展急需人才,急需高素質的人才。個人的風險也想到了,但我想大趨勢是對的,不會出大的問題。在實際操作中也有一些技巧。我們一下子引進幾十名、而不是幾名博士,主要就是考慮到這個風險問題。如果引進五名博士,其中有二到三名不行,那就會給那些反對者把柄,說你看吧,早就說過博士當官不行吧!現在一下子引進幾十名博士,即使有一些不行,也會有大批表現不錯,那就不會有什么風險了。
新聞周刊:看來,你對這些博士們的未來很有信心。
李克:我真的是非常有信心,我相信這些博士經過3至5年的歷練,獲得豐富的行政管理經驗后,會非常厲害。當然到時也會有一些博士實在不適宜做行政工作,他們可以回去干研究,我們這里是來去自由。我現在最大的希望是,社會各方面給這些博士們時間,讓他們轉變,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求全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