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務院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高世楫研究員:
新聞周刊:在標準形成的過程中,市場、企業和政府三種力量中誰是主導力量呢?
高世楫:正如其它制度的形成和演化一樣,市場力量應該是標準形成的主導力量。但是,由于標準部分地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所以單純依靠市場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由于標準在網絡性產業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企業有較強的動力利用標準形成壟斷,獲取超額壟斷利潤。因此公共機構參與標準的形成或參與標準化的過程有助于社會整體福利的提高。
新聞周刊:這樣看來,政府應該如何參與標準制定似乎是個復雜的難題?
高世楫:作為一般原則,政府的基本功能是促進有效競爭格局的形成。
標準的形成既涉及到市場機制,又跟政府的作用密切相關,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而任何一種手段都存在內在的缺陷,因此在標準形成的過程中,市場競爭和政府干預都存在失效的可能。政府在參與標準制定的過程中,除了在收集和處理相關信息方面存在天然的缺陷外,參與標準競爭博弈的市場主體可能會收買政府的監管機構成為其同盟,使最終形成的標準對這些市場主體有利。這樣的結果最終是使社會福利在總體水平上受到損害。
新聞周刊:中國似乎已經吃盡了沒有自主標準的虧,在信息和通訊技術領域,跨國企業向中國企業收的專利費也越來越多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高世楫:在沒有更多的專利技術情況下,開放系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中國電信業曾經有過成功的先例,固定電話網的信令標準(No.7信令)是開放的,不同廠家生產的程控交換機只要遵循這一信令標準體系就可以直接接入到固定電話網中。因此以巨龍、大唐、中興和華為為典型代表的中國本土的電信設備企業在實現了程控交換機研究和生產的群體突破后,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提供與世界領先跨國公司產品質量相當的交換設備,滿足中國電信服務業發展的需要。
開放系統是一種策略,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政府的價格聯盟調查來減緩國外標準聯盟的要價壓力。
新聞周刊:建立自主的標準體系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嗎?
高世楫:作為一個仍然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大國,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建立標準就擁有了產業,標準對產業信息和通訊技術產業(ICT)發展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在ICT產業的幾個關鍵產品領域,中國企業已經開始登上制定標準的舞臺,政府面臨如何確立標準體系和執行標準的挑戰。籌碼巨大,如何開盤是一個需要反復權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