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蔚

這是一個全世界都在等待的畫面。無論對這場戰爭持何種立場、何種判斷的人,都需要從美軍攻入巴格達的真實信息中,驗證自己的立場和判斷
北京時間4月9日晚,號稱一直在進行“新聞大戰”的CCTV-1、CCTV-4與鳳凰衛視三家屏幕上,同步出現了巴格達街頭薩達姆雕像轟然倒塌的鏡頭。充滿戲劇性又極富象征性的漫長過程,通過公共信號同時在三家的屏幕上展現。自開戰以來一直各盡所能、花樣迭出的三家突然“休戰”,呈現出空前的一致。而在更大的范圍內,這一組由半島電視臺獨家提供的畫面,幾乎覆蓋了全世界的電視屏幕。
這是一個全世界都在等待的畫面。無論對這場戰爭持何種立場、何種判斷的人,都需要從美軍攻入巴格達的真實信息中,驗證自己的立場和判斷。而人們在第一時刻看到的這一組畫面是如此生動具體、有血有肉,且由有阿拉伯背景的半島電視臺提供,因此更不容置疑——如果說,此前還有各家媒體之間的“大戰”,那么此刻的這一組畫面和其背后所隱含的豐富信息,則橫掃所有的屏幕而取得了完勝。
遠在開戰之前,就有輿論預測這場戰爭也將是一場媒體之戰,不但是媒體之間的戰爭,還是交戰雙方的輿論之戰、信息之戰。
戰爭初起,美軍中央司令部新聞發言人幾個愚蠢地出招,與伊拉克新聞部長薩哈夫及伊拉克電視臺幾次高明的接招,同戰場上的進展一樣,讓一場本來可能勝負立決的戰爭,充滿了不確定的懸念。不過現在再回顧薩哈夫的表現,也不過和薩達姆事先張揚的抵抗一樣,那么虛張聲勢和色厲內荏。而美國在最初幾次失手之后,迅速調整,漸入佳境,到薩達姆雕像倒塌的鏡頭出現,則已完全純熟。
事實上,從美軍中央司令部開戰前邀請全世界600多名記者隨軍采訪開始,就已經表現出美方對媒體在戰爭中作用的準確認識和充分重視——美軍在600名來自不同國家、有不同制度背景、文化背景的記者的注視下,進而在全世界的注視下,打一場“干凈”的戰爭。這或許可以讓一場繞過聯合國,因而不那么合法的戰爭,變得正義起來——當然,后來的戰事有點不那么干凈,于是隨軍的記者們就大多沒能“隨”住。
至于薩達姆雕像被伊拉克百姓套上絞索,在美軍的協助下被拉倒的戲劇性場面怎么偏偏被半島電視臺獨家拍到,我們不好妄自猜測。不過“半島”的客觀中立的平衡報道原則倒是在這場面的報道中貫徹得不錯,也讓這一場面更加可信——至少比由CNN拍出來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