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亨利·福特的另一個角度
人們對于亨利·福特的迷戀,將之推向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行列,在美國大學生的民意測驗中,他是僅次于拿破侖與耶穌的偉人
在福特公司創建100周年之時,我們該怎樣理解亨利·福特?道格拉斯·布林克利所著的《驅動世界的輪子》值得一讀。在這位通俗作家看來,很多偉大的公司慶祝過他的100周年,但是沒有一家公司,能夠激起人們如此強烈的懷舊情感,因為他們缺乏亨利·福特這樣的創始人。
亨利·福特簡單而古怪的性格,使他置身于太多的不同坐標系中。
出生于1863年的亨利·福特常常被視作J·D·洛克菲勒、安德魯·卡耐基、J·P·摩根的同代人,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卻從未被稱作“強盜資本家”;他迷戀托馬斯·愛迪生,他對汽車的改造,也很可能使他躋身發明家之列,而他卻比愛迪生更懂得如何將發明轉化成價值,在這種意義上,他是知識社會的真正先驅;他創造了一個足以和肯尼迪、洛克菲勒家族媲美的偉大家庭,但這個家庭很少與政治生活沾邊,卻同樣深刻地改變了美國的公眾生活;他創造了日薪5美元的紀錄,締造了美國現代中產階級,他甚至給員工頒發了《生活規則》的小冊子,督促雇員在家里使用充足的肥皂和水,不要在地上吐痰,避免分期付款購買東西。一位分析家甚至說:“馬克思所夢想的一切都被福特實現了”。他創造了裝配線的管理模式,這使他足以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管理學家,如德魯克所說,這項發明引發了20世紀最重要的社會革命,不管是斯大林的農場,還是中國落后的內陸地區,或是印度的一家工廠,都遵循了這種管理方法,從而創造了一個工業化的新世界。
亨利·福特也是一位暴君,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他完全被一群小人包圍著,固執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統治著汽車王國。
這位從未接受過正規教育的人,幾乎比任何人更會利用公眾輿論,他幾乎對所有的話題都能信口開河,他說陸軍、海軍應該加強禁酒;“圣人”給地球帶來信息;青年一代太熱衷于戰爭;水果、淀粉類食品不能同時使用;經濟自由主義時代結束……
人們對于亨利·福特的迷戀,將之推向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行列,在美國大學生的民意測驗中,他是僅次于拿破侖與耶穌的偉人。
在這種意義上,1914年比創辦福特公司的1903年更有標志意義。這一年,日薪5美元將之推向了全國性名人的地位,而引入裝配流水線則引發了大生產革命。當然,亨利·福特對此渾然不覺,他一直是倉庫里鼓搗汽車的小伙子,聽到愛迪生的一句表揚就興奮不已;他對于賺錢缺乏足夠的欲望,也對于未來的成功沒有預見,更沒想過怎樣影響世界,他一直在通過直覺行事。
他有一個簡單的夢想,即為大眾生產汽車,而他生活的哲學是對標準化的崇拜,他的一位朋友說:“標準化是他的嗜好。他腳上穿的鞋子,頭上戴的帽子,身上穿的衣服多少年來都是一種樣式。”當他的嗜好運用到汽車行業時,就變成了T型車的哲學:“造汽車的正確方法應該是讓一輛汽車和另一輛汽車一模一樣,汽車工廠應該能生產一模一樣的汽車?!?/p>
標準化、機械的力量,是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區分之一。亨利·福特沒有發明這兩種東西,卻比任何人都更有力地推廣了這兩種事物。
或許,如果活著,這位應該140歲的老人會對微軟公司更感興趣。在過去20年間,比爾·蓋茨充當了亨利·福特曾經的角色。Windows在1986年的首發式,與1914年的T型車的推出具有相似之處。比爾·蓋茨將我們的世界從工業化時代拖入了信息時代。但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比爾·蓋茨仍遵循著亨利·福特的標準化原理,每個家庭的電腦上都使用著不同版本的WINDOW或是OFFICE。惟一不同的是,福特先生只讓T型車涂上黑色漆,而蓋茨先生允許你采取個人定制的服務。
令人遺憾的是,比爾比亨利沉默與乏味得多,前者永遠也沒學會對軟件業之外的話題發表議論。前者也是一個偉大的商人,除去信息高速公路之外,他同樣關心微軟的競爭力和利潤。但亨利·福特從來不理會普遍性的商業原則是什么,在法庭的一次辯論上,他說,給人們提供就業,讓更多想開車的人開上汽車是公司的首要目的,而賺錢,不過是“附帶地賺上一點錢”。
就像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所說:“如果我們能說出生意人有什么特質,那必定是福特所缺乏的特征?!?/p>
文/許知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