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弗朗西斯·克里克在其科普著作《驚人的假說》中就曾寫道:“‘你,你的喜悅、悲傷、記憶和抱負,你的本體感覺和自由意志,實際上都不過是一大群神經元及其相關分子的集體行為?!边@本書的副標題是“靈魂的科學探索”。克里克認為,我們的思想、意識完全可以用大腦中一些神經元的交互作用來解釋。這就是他所謂的“驚人的假說”。
“實際上,這本書中敘述的‘驚人的假說,在中國科學家看來可能根本沒有什么驚人之處?!弊鳛椤扼@人的假說》的翻譯者,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汪云九這樣認為。在克里克之前,西方的嚴肅科學雜志似乎都不愿意涉及“靈魂”是否可以獨立于肉體而存在這一問題,這跟西方人自小受到神學思想影響有關。在他們看來,如果現在的科學手段不足以證明“靈魂”能否獨立存在,人們就不能輕易地下結論。相對來說,中國科學家受唯物主義的影響更深,在中國科學家看來,建立在唯物思想基礎之上,以生物、神經學手段來研究意識問題,似乎是理所當然之事。
汪云九認為:唯心與唯物兩種思想誰是誰非的爭辯還將持續,并可能永遠爭論下去。因為在目前的實驗條件下,我們的研究剛剛開始,還是非常膚淺的。隨著現代生物技術和理論的發展,實驗條件的完善,才開始有了向這方面發展的可能。
這一次,克里克比《驚人的假說》更進一步,提出意識可能是由大腦“扣帶前回”區域的神經活動而產生。“但這也還是一種猜測,說它是‘初步結論都還勉強。這篇論文更重要的,也還是給人們提供了一種研究意識的方法。”汪云九說,“也就是說,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意識是可行的?!?/p>
“這還只是一個猜測性的結論。在對意識問題的研究方面,人類還只是剛剛站到了大門口?!?/p>
該研究領域的另一位專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羅躍嘉研究員也持同樣的觀點:“克里克得出的結論,可能是指對意識中的記憶部分。現在要對‘自我感知的產生機制下結論,肯定還為時尚早?!?/p>
“對意識問題的揭示,成為了生命科學的最后一個堡壘?!敝袊茖W院心理所的研究員羅躍嘉說,“很多大科學家,包括諾貝爾生理學獎獲得者格諾德·M·愛德曼、醫學獎獲得者弗朗西斯·克里克等六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各自的領域做出成就后,都轉向了對意識問題的研究。” 可以說,他們在功成名就之后的研究轉向,完全是由于意識問題對他們的巨大吸引力或意識問題的極端重要性。
由于實驗條件所限,直到最近十多年,對意識問題的實驗研究才提上日程,該領域的很多科學家都是半路出家的?!斑@種精神令人佩服。比如克里克,他原先是研究地雷的物理學家,轉向生命科學之后獲得了諾貝爾獎,之后又轉向對意識問題的研究,現在他又成了這方面的領跑者?!蓖粼凭耪f。
其實汪云九自己就是由數學家轉向對意識的研究的。他說:“三年前,我和羅躍嘉等人曾經在為研究意識問題而召開的‘香山會議上建議,中國應該有更多的一線科學家投入到這項研究中去,因為現在對于意識問題的研究已經成為最前沿的科學?!?/p>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一個由神經生物學家李朝義院士領銜,20多位生物學、心理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方面的科學家聯合進行的重大項目“腦智科學交叉前沿研究”中,羅躍嘉、汪云九、郭愛克、馬原野等人負責的意識課題,是其中的重要研究內容。相信在21世紀,人類將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意識研究的突破或最終解開意識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