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璘
1949年前后,隨著解放戰爭的順利進展,革命老區的民歌,也被解放大軍的各級文工團和各地的戰士傳唱全國,尤其是陜北一帶的道情民歌。這中間就有一首《藍花花》。
我第一次聽到《藍花花》是在1950年。解放不久的家鄉,出了許多新鮮事,這年夏秋間,街口的大樹上突然出現了家鄉父老從來沒見過的高音喇叭。一到傍晚,男女老少帶上小板凳或就地蹲在街道兩旁聽廣播,我等小朋友則興致勃勃地穿梭于人群中。高音喇叭播出的第一首歌便是《藍花花》。于是干部、學生和許多群眾都學會了哼唱,《藍花花》高亢而優美的旋律,時時回蕩于耳際。
半個世紀過去,這首民歌并沒有銷聲匿跡,在一些民歌演唱家的磁帶和光盤專輯中,還有它的位置。給《藍花花》冠以道情類民歌的經典之作,應該是無愧的。追溯這首民歌產生的年代,恐怕更會讓人吃驚。
《藍花花》是一首具有500年傳唱史的陜北民歌,與藍花花為抗婚而私奔的民間故事一道流傳。對此可以從歌詞本身找到證據。
《藍花花》歌詞中,有這樣的句子:“五谷地里的田苗子,惟有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兒呀,惟有(那個)藍花花好。”正是這個“一十三省”,儲存了這首民歌產生的時代信息。
明朝建立伊始,便“盡革行中書省”,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在元朝行中書省建置內,相繼設置承宣布政使司,從而形成十三布政使司,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又把北京與南京直隸于中央。從此,明朝兩京十三布政使司的基本行政建置便穩定了270多年,直到明王朝覆滅(見《明史·地理志》)。“十三布政使司”在群眾中一直被稱為“十三省”。有明一代,十三省便成為“天下”或“全國”的代稱。在明朝,今天的陜北地帶,轄屬于陜西布政使司的延安府。可見,《藍花花》這首陜北民歌是從明朝開始傳唱的,其上限不會早于洪武二年(1369),下限不會晚于崇禎十七年(1644),斷定其產生于500年前,應該是合理的。
我的家鄉是“花兒”故土,是洮岷“花兒”的流唱中心,對于這種傳統民歌產生的確切年代,至今已沒有人能探究清楚,但是和陜北民歌《藍花花》屬于同一時代的歌詞仍然在民間流傳。在洮岷南路“花兒”中,有這樣一首:“柏木做下兩只桶,尕妹擔水走得穩,人品壓了十三省。”這首“花兒”簡直是《藍花花》的姊妹篇,傳達了同樣一個時代信息,而且有互證作用。
《走西口》是陜北一帶的又一類道情民歌,曲調大同小異,歌詞豐富多彩,在傳統歌詞中有這樣一句:“哥哥你走西口,妹妹給你來梳頭。”試想,辛亥革命以來,農民兄弟一律光頭,哪有頭發讓“妹妹”來梳?清朝時男人雉發留辮子,清以前男性也是束發為髻的,男孩成童還要行束發禮。可見,這首《走西口》也是明清以來傳唱的民歌。
在流行歌曲充斥社會的今天,盡管歌星們如癡如醉地使盡渾身解數,但好多流行歌曲都隨著歲月的河流一一遠去,逐漸消失,能有10年、20年的傳唱期就算不錯,與傳統民歌及諸多經典歌曲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短命的必然短命,不朽的終歸不朽,似乎不以人為的炒作為轉移。藝術生命力的奧妙究竟何在,應該引起人們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