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國華僑吳會斐在任西城區統計局局長期間業績卓著、作風廉潔,全區上下有口皆碑,曾被譽為“北京市勞模”。然而,最能顯示她特別之處的,不是她的過去,而是在她退居二線后,面對工作的變化、人生的轉折所表現出的人格與精神。
離開勞碌一生的崗位,理應輕松輕松,即便另有安排,也無須事事躬親,許多人這樣勸告吳會斐。然而,她的做法卻迥然不同,竟一刻未閑,就投入一個全新的崗位———兼任區僑聯主席,而且辦事一如既往,比專職還“專”。僅兩年的時間,僑聯各項工作明顯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吳會斐本人也被評為“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其先進事跡被載入《僑界先進人物名典》,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本色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心”和“家”
僑的工作,說到底是人的工作,“抓人,先抓心;抓心,要服務到心”。古人云“為政,愛人為大”,這是做好僑務工作的至理名言,也是吳會斐在工作中的深切體會。
西城區兩千多歸僑、僑眷的基本情況,吳會斐都清清楚楚,對家庭、身體、住房、生活以及醫療有困難的同志更是了如指掌。凡是需要幫助的,她一定傾心盡力。用一位歸僑的話來說,“僑聯就是我們的家,主席就是我們的朋友”。
為了這個僑之“家”,吳會斐可謂嘔心瀝血。一個電話,一次來訪,看似平常,卻常常占用她很多時間。人們經常看到吳會斐耐心地聽著對方的述說,不厭其煩地解答著各種問題,她常說,人家一定有難處,要給人家一個講話的機會。一位老歸僑因私房問題引發出的矛盾遲遲得不到解決,經常打電話或來訪,雖然知道僑聯不能解決問題,但還是把這里當成了惟一能傾述的地方。對此,吳會斐耐心有加,一面開導,一面出主意,老歸僑感動極了,不僅接受了她的建議,還表示即使問題不能如愿解決,心理也舒服多了,痛快多了。吳會斐的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猶如股股暖流,陣陣春風,冰釋著難解之題。誰生病了,她都牽掛在心。歸僑黃春香長期住院,吳會斐不僅多次探望,還到醫院里為她送去生日蛋糕,舉行生日活動。僑聯的辦公經費緊張,探望病人的慰問品,經常是吳會斐自己出錢購買的。至于困難補助、私房拆遷、醫療上門服務等眾多棘手問題,吳會斐都會與僑聯的同志四處奔走,多方協調予以解決。一年中,僑聯要入戶走訪六七十次,吳主席就占到三分之二。有一次走訪,天空中飄著鵝毛大雪,吳會斐和幾個僑聯的同志硬是踏著雪,推著車,一步一步把節日的慰問品送至歸僑、僑眷的家中。
黨的陽光和雨露就這樣帶給了廣大“僑”民,許多歸僑、僑眷的海外親屬或寫信,或電話,或送錦旗,更有甚者還專程從海外趕來以表感謝之情。吳會斐以她的真心、熱心和誠心凝聚著“僑”心,操持著“僑”家,使廣大歸僑、僑眷以極大的政治熱情投入社會建設之中。他們為抗洪救災多方募捐,為扶貧助困慷慨解囊,為西城區的經濟騰飛出謀劃策———這些全都包容、寄托在了這顆“心”和這個“家”中。而這“心”和“家”,首先是吳會斐的,是她的心,她的家。一個權力有限的領導,卻做到了“以心待人、以僑為家”,這是何種的境界啊!
權和言
改革開放以來,僑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服務對象由原來的歸僑、眷屬,發展到了新移民及其眷屬。為了適應新形勢、新僑情的需要,上級要求僑聯工作進社區。雖說這是一個創造性的全新事物,但不同的街道有不同的情況,落實起來困難還是比較大,需要協調街道方方面面的工作。
況且,吳會斐的情況與以前相比也有所不同。過去,她是局長,解決這樣的問題也許不是難題;現在,社會團體并非政府機構,要協調行政諸方面的工作,事情就不那么容易了。地位的轉變所帶來的尷尬會使許多人寧可不做事,也不愿遭此感受。吳會斐不僅去做了,而且做的很出色。
時至夏季,吳會斐與僑聯的同志冒酷暑、頂驕陽,騎著自行車四處奔走,所到之處,苦口婆心,從工作的意義到具體的做法,不厭其煩,反復闡述。吳會斐還分別將各街道所屬三千多新移民的調查情況錄入計算機內,為各街道做了大量的前期基礎準備工作,浩繁的工作占據了她大量休息的時間。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許多人不理解吳會斐的所作所為,有人干脆說她傻,但是更多的人卻豎起大拇指說,這才是共產黨員,這才是黨的干部。
一名即將退休的領導干部,卻讓人們看到了一位人民公仆真正的精神和作風,一名黨的優秀干部的人格風范。街道由原來的不清楚、不理解,逐漸轉變為積極主動地出主意、想辦法。第一個街道僑聯的誕生令吳會斐激動不已,街道僑聯是再小、再基層不過的組織了,但它卻辦著為民服務的大事。一位新移民的眷屬又驚又喜地說:“我也算是僑眷了!”黨對他們的包容與認同,將從這小小的社區服務中得以體現,其間的社會效應不可估量。想到這,吳會斐欣慰地笑了,自己辛勤的汗水,終究沒有白流。
制度和形象
吳會斐有著豐富的領導經驗,卻沒有以老經驗做新工作。她深深懂得,當今高水平的領導必須懂得管理,而管理工作,管理干部都必須追蹤時代,以制度和形象進行管理。對此,吳會斐下了很大的功夫,她不斷提高自己的領導藝術水平,用嚴格的制度和良好的形象使僑聯的工作逐漸納入現代的管理軌道。
為了適應新形勢、新情況,吳會斐制定了一整套新的辦公管理制度。由于制度的嚴謹和可操作性,僑聯克服了一般社團工作的松散性和隨意性。在這里,沒有長官意志,成員們都按制度,積極熱情、有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有條不紊、正規有序、有板有眼、張弛有度。
有了好的制度,還必須有好的領導形象。僑聯的兩位干部都是新上任的,吳會斐對他們,特別是年輕干部要求十分嚴格。她經常組織大家學習黨的僑務政策,讓思想認識始終處于鮮活狀態。她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與大家一起同甘共苦,信息、簡報、調研論文,她都親自動筆。制作“僑聯網頁”,利用互聯網擴大宣傳,她同樣具有這方面的能力和超前意識。多做事少索取,這種精神境界的影響更是于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周圍的同志。
嚴師出高徒,短短的時間內,年輕同志迅速成長,從完全陌生的門外漢到很快進入角色。接待來訪認真熱情,與年邁的老人交談耐心而親切;一二百人參加的活動反復通知,耐心說明;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與老歸僑、僑眷成了忘年交,這已成為西城區僑聯所展現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至于電腦辦公,寫信息、簡報,編輯“僑訊”,制作電腦網頁等本領,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僑務工作的重要性已在年輕人的心中深深扎根,他們不計報酬、不為名利,安心工作,奉獻青春。每當看到這一點,吳會斐心里總是特別踏實。
吳會斐位退心不退,“職”閑身不閑。平凡而不平凡的工作,不平凡而平凡的心態顯露著她的人格魅力,那深層次的底蘊令人深思,給人啟迪。她猶如一棵奇葩,不理會自然滄桑,無意于春秋轉換,仍舊怒放,芬芳依然。□欄目主持人:楊岳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