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平者的眼中,美國是“奇怪”的國家:軍費越增長越不夠花;占領的地方越多,越覺得不安全。在老對手蘇聯解體后,美國尋覓著新的敵人,然后如發炮制以下的“系列行動”:發動“妖魔化”宣傳戰、利用內部矛盾實施分裂、經濟制裁和封鎖、軍事打擊,直至武裝占領。
值此美國重新揮舞核大棒威脅朝鮮、伊朗之時,回顧一下美國核戰略的部分歷史有助于了解今天的問題。
遏制戰略:此路不通
二戰結束后,美國不僅在國力、常規軍力上雄居世界最強,而且還壟斷了核武器。據此實力,杜魯門政府制定了“控制西歐日本、包圍蘇聯、阻止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遏制戰略。其基本手段是以原子彈為后盾,進行大規模常規戰爭。
1949年中國革命勝利,是對美國遏制戰略的第一個重大打擊。當時的美國朝野陷入了集體歇斯底里狀態,政客們尖叫著:“誰丟失了中國?”當然,中國從來就不屬于美國,但美國統治集團一直把中國看成一塊殖民地,甚至自封為日本、英國、法國等老牌帝國主義的當然繼承人。而“中國挫折”并沒有引起美國對其遏制戰略全面的檢討,他們太自信了:美國擁有全球最先進的軍備,最強大的火力,而且剛剛打敗了日本和德國兩個軍事強國,正可謂如日中天。
1950年朝鮮戰爭再次讓美國和世界大跌眼鏡。3年鏖戰,美國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赤膊上陣卻沒占到任何便宜,遏制戰略一敗涂地。既然不能靠常規力量打敗中國和朝鮮,美國更無法與部署在歐洲的蘇聯軍隊抗衡。
為迅速彌補遏制戰略的漏洞,美國能依靠的優勢只有戰略空軍和核武器(美國海軍雖然強大,在歐洲和朝鮮卻只能唱配角)。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說:“目前的基本決定是,主要依靠一支強大的報復力量,用我們選擇的武器,在我們選擇的地方立即進行報復。”艾森豪威爾政府采納了這一建議,并確定為“大規模報復戰略”。
第一次核超限戰的盛與衰
美國的第一次核超限戰由此展開。在大規模報復戰略的指導下,美國把戰備重點從大規模常規戰爭轉移到大規模核戰爭,大量生產戰略轟炸機和原子彈,并著手研發運載原子彈的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1954年到1955年,美國分別在英國、西班牙、日本建立了戰略轟炸機基地,在西德、韓國,甚至我國臺灣省建立了280毫米原子炮、“馬斯”、“斗牛士”等核導彈基地。
當時,美國把未來戰爭定名為“閃電式核戰爭”——在戰爭一開始就用大量核武器襲擊對方的大城市、工業中心和戰略轟炸機基地。美國曾制定多套核襲擊蘇聯的方案,最大的一個竟列了700個目標,并巧妙地把部分內容透露給蘇聯領導層以恐嚇對方。
“大規模報復戰略”是美國極端保守主義“種族狂”、“宗教狂”和“反共狂”3大特征在軍事戰略上的反映。顯然,它是該勢力制造的又一個瘋狂怪胎。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種“要么勝利、要么毀滅”的極端主義做法是不現實的。即使在美國內部也有不少反對者。
20世紀50年代,蘇聯集中力量突破了彈道導彈這一薄弱環節,最終后來居上。1957年蘇聯首先發射了人造衛星,這對美國極右勢力來說有如一聲驚雷:一旦爆發核戰爭,不等美國的戰略轟炸機起飛,蘇聯的導彈早已打中目標了。“大規模報復戰略”從理論上徹底破產了。
而在越南戰場上,眼看越南游擊隊節節取勝,美軍卻連個可以實施核報復的目標都沒有,為報復越南而襲擊蘇聯城市的想法就更荒唐了。“大規模報復戰略”在實踐中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第二次核超限戰到“空地一體”
肯尼迪政府提出了“靈活反應戰略”,而此時深陷越戰泥沼的美國已無力回天。越南戰爭的失利不僅使美國顏面掃地,更重要的是,在這10年間,蘇聯軍隊在數量和裝備質量上都已對美國構成絕對優勢。蘇軍的48個坦克師、64個摩托化師、8個空降師組成的裝甲洪流隨時可以沖向西德和法國,而美國部署在歐洲的32萬軍隊和西歐的軍隊加起來也只夠勉強維持一條20到40公里的防線——這樣的防御縱深在二戰時期都岌岌可危,更何況這道防線背后是完全虛空。此外,美軍當時裝備的老式M60型坦克和蘇軍的T64、T72坦克技術水平相差整整一代,而美國軍隊一向不擅長在裝備劣勢的情況下作戰。
可見,美國依靠常規力量或戰略核力量來防御西歐的優勢已蕩然無存,戰術核武器成為惟一的指望。這一階段,美國的軍事理論把依靠戰術核武器實施的“戰區核戰爭”作為今后發展的重中之重。核突擊的目標已從蘇聯大城市轉移到軍事目標,使雙方在歐洲戰場的軍事目標上一決勝負,而不攻擊本土城市。
按計劃,在迎接蘇聯進攻時,美軍將用核地雷、核炮彈、短程核導彈和核炸彈突擊蘇軍的第一梯隊和后續部隊,消滅蘇軍的地面優勢。這些戰術核武器大多預先瞄準西德境內的城鎮和道路交叉口,在蘇軍到達時一觸即發。當然,當地西德平民也就一同化為灰燼了。在朝鮮半島,美軍采用了同樣的核超限戰——美國部署在韓國的戰術核武器有1000件之多。這個計劃縱有一廂情愿的一面,但可見美國為了和蘇聯爭霸,德國和韓國這樣的小盟友只是隨時可以犧牲的籌碼。
這一時期蘇聯雖然裝備了大量核武器,還建立了用常規方法抑制的“戰役機動集群”理論,并為此作了大量計劃和演習,但這一理論的可行性始終飽受質疑。這時蘇聯只有兩個選擇:要么冒險打核戰爭,要么暫不進攻西歐。
于是,美國在第二次核超限戰的掩護下贏得了10年的喘息時間。經過尼克松和福特兩位總統的努力,美國經濟在80年代里根政府時期得以恢復。部隊裝備了新一代常規武器,還發展了高精度制導武器和先進的戰斗機。現在人們耳熟能詳的F-15、F-16、F-117等戰斗機,M-1主戰坦克等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以這批新裝備作為物質基礎,美軍發展了“空地一體戰”理論,最終擁有了靠常規武器和蘇軍抗衡的能力。而此時的蘇聯正陷在阿富汗戰爭的泥潭。就這樣,美國真正渡過了70年代以后的危機。
誰敢侵犯美國的“專利”?
回顧歷史,美國半個世紀以來一共經歷了5次大規模戰略調整:杜魯門政府的遏制戰略(1945~1952)、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大規模報復戰略(1953—1960)、肯尼迪政府的靈活反應戰略(1961—1968)、尼克松政府的現實威懾戰略(1969~1980)、里根政府的多層次威懾戰略(1981~1988)。
這5次調整的時間段中,一定程度反映出美國政府制定戰略所遵循的規律:國力上升時對外擴張,擴張失敗后轉入防御以積蓄力量,預備再次擴張,在對外擴張時期,總是常規力量與核力量并用,而擴張失敗時則更多地依靠核威懾。
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兩次對外擴張失敗后,美國都曾經拾起核超限戰的法寶來,然后在核盾牌掩護下重整旗鼓。
今天,美國和冷戰時期的蘇聯交換了位置,美國總統小布什撿起當年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扛過的“主權有限論”、“先發制人論”的旗子來揮舞(原蘇聯曾以上述兩個理論為基礎,武裝干涉過匈牙利、捷克和波蘭的內政)。現今俄羅斯總統普京則只有核武器可以依靠了,每次在國際政治問題上遇到挫折時總會叫戰略火箭部隊“試驗”幾個最新式的“白楊”洲際導彈。
而最令美國新保守主義者們憤怒的是,連一些窮困小國竟也學著利用美國發明的“核超限戰”。美國稱他們為“無賴”國家,難道是指他們侵犯了美國的“專利”?
(本刊注:超限戰即超越一切實力局限和制約的戰爭模式,打破一切限制,一切手段,特別是以非軍事手段迭加組合,惟我所用,打擊敵人,達到戰爭目的。而核超限戰是當今核大國,以核武器為后盾,擁有了極端解決戰爭的能力,但備而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