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許多北京人來說,胡同,不僅是生活的依托,還是一條條長長彎彎的線,這邊牽著心,那邊系著兒時與伙伴們笑鬧追逐的快樂;是一個個縱橫交錯的結,集結著父母的叮嚀,織成了薈萃萬千的京城;更是一把把新舊不一的鎖,關著古都千年的風流,鎖著無數(shù)才俊的嘆息。如今,胡同在城市建設中逐漸消失,但凝結著濃郁民風民情的胡同文化卻沉淀下來。
日前,北京出版社出版了《串胡同會名人》一書,通過胡博士和老田兩個人的對話,引出了各條胡同的來歷和淵源,向我們介紹了在這些胡同里居住過的慈禧、張之洞、賽金花、蔡鄂、胡適、沈從文等208位名人的一些鮮為人知的往事。這些塵封的歷史片段折射出20世紀前50年的滄桑巨變,留下了當年那些名人志士或大或小、或長或短的生活足跡。
在書中,李蓮英不再是炙手可熱的大內總管,在慈禧死后,靠變賣家產度日,以至不怕世人笑話,出售珍妃送的“斷子絕孫”扇維持場面;
“辮帥”張勛愛辮如命,段祺瑞當上陸軍總長以后,曾派出專人到徐州勸張勛剪辮,沒想到張在專使面前大吼:頭可斷,發(fā)辮絕不可剪!張勛想娶評劇名伶劉喜奎為妾,劉不從,靈機一動提出要張剪辮后再論婚嫁,張聽后大叫一聲:這可難煞老夫了!只好作罷。可最后,當討逆軍炮轟張宅時,張勛還是丟辮保命,逃到了荷蘭使館;
北洋軍閥吳佩孚,人稱“吳大帥”,風光一時,可很少有人知道,他早年窮困潦倒,在街頭賣字為生。晚年時,吳佩孚居住在北京什錦花園胡同。“九一八”事變后,日本軍方曾指使汪精衛(wèi)勸降吳佩孚,吳斷然拒絕。而后,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又多次出馬,勸吳出山任偽職,但均遭拒絕。為表自己以死報國的決心,吳佩孚買了一口棺木放在家中準備隨時赴死。日軍無奈,遂以看病為名,將吳害死;
人民作家老舍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他幼年時在小羊圈胡同成長,歷經磨難,在出生時母親由于難產昏迷,家人都搶救母親去了,無人顧及這個不會哭的小生命,幾乎被凍死。而后父親被八國聯(lián)軍殺害,喝米湯長大的老舍又黃又瘦,到了3歲還不會說話,幸而有個熱情、大方的母親,在母親的影響下他走上求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17歲的老舍從北京師范學校畢業(yè),被分配到方家胡同小學當校長。那一夜老舍與母親整夜沒合眼,老舍輕輕地只說了一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堅強的母親聽了此話后當即熱淚長流……
這些故事各自成篇,各有趣味,同時配以主人公的照片和生平,使讀者能大致了解各個人物的背景,知曉這些名人或輝煌或落魄或傳奇的一段軼聞,感知他們的一點心曲、一聲歡笑、一滴清淚。
《串胡同會名人》 田迎五編著 北京出版社2003.9 定價:3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