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社會發生了一系列變化,與政府極力“擴大內需”、企業由面對賣方市場轉入面對買方市場相對應的是,眾多的普通百姓卻感覺得到生活壓力增大了。
由此,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在新著《斷裂》中描述出90年代中國面臨的一個難題:已經從生活必需品階段進入到耐用消費品時代的中國,卻沒有與之相對應的社會結構,沒有在制度上作出相應的安排。耐用消費品時代需要的消費模式應該是大眾消費,住房、汽車等不能僅僅是上層人才有能力享受。但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卻演變成了一個金字塔型的結構,大量的群眾積聚在底層,沒有發育出具有相當購買力的中產階級,而他們正是耐用品消費者的大多數。
改革初期,資源開始擴散,改革前的邊緣群體得到改革的好處,這突出體現在農民身上。但90年代以來,資源又開始從擴散走向積聚,財富聚斂日益嚴重。并催生了大批的弱勢群體,他們包括“種田不掙錢”的農民和城市的下崗工人等。正是資源的重新積聚和大批弱勢群體的存在并不斷產生,中國社會從90年代以來逐步走向斷裂。
“什么是一個斷裂的社會?就是在一個社會中,幾個時代的成分同時并存,互相之間缺乏有機聯系的社會發展階段。”孫教授描述了當代信息技術文明、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在中國的同時存在,并且各個文明之間隔閡日深,拉斷了有機聯系的社會。 “在20世紀80年代,一般地說,經濟增長一般會帶來社會狀況的自然改善。也就是說,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關聯度是很高的……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經濟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能導致社會狀況的自然改善?!?0年代以來,在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勞動就業、貧富懸殊的狀況、社會治安的情況都沒有得到改善,甚至相反,還進一步惡化了?!坝性鲩L無發展”的局面使得農民、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等社會中的大部分人口沒有從快速的經濟增長中得到好處。
孫教授預言中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的前夜。快速城市化、迅速擴大就業,是彌合斷裂的一劑解藥。城市化是發達國家的切身經驗,是當前眾多國內專家的共識,《斷裂》一書中給出了具體的對策:“世界工廠”是快速城市化的一個契機,以及中等城市變成大城市是中國城市化的現實選擇。由此來縫合根深蒂固的“城鄉二元結構”的斷裂。
《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 孫立平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10 定價:18.00元
相關評論:
“斷裂”是一個很有穿透力和學術潛力的概念。作者用這個概念來表明目前中國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種種不和諧的現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一個命題:90年代以來,一個與80年代有著很大不同的新的社會正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并開始逐步定型化。認識到這一點,對于明確我們社會的歷史方位是非常有意義的。
——李強 清華大學教授
在《斷裂》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公平問題的深切關注,以及在分析這個問題時的敏銳眼光和理論功力。盡管學術界對社會公平的問題已經有了許多的討論,但在本書中我們看到一種新的分析思路:從80年代資源配置的擴散趨勢到90年代的重新積聚趨勢的轉變,是形成目前中國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以及由此造成的社會不公平的深層制度原因。
——鄭杭生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