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莊900多歲了。
它最早的名字叫貞豐里。貞豐這個地名,現在是沒有人記得了,如果一定要尋覓它的蛛絲馬跡,那么,你一到周莊,務須先留意一下鎮頭的那座石牌坊。巍然矗立在周莊新、老鎮區交界處的這座牌坊,通體用淺褐色花崗石鏨鑿而成,它是進入周莊景區的第一道大門,所以有人把它說成是周莊的標志。石牌坊正面,鐫有“貞豐澤國”四個隸書大字,正是向你揭示了這個水鄉古鎮的悠久歷史。
北宋元祐元年(1086),周邊公郎信奉佛教,將莊田200畝捐贈給了當地全福寺作為廟產,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將這片田地命名為“周莊”。
雛形的周莊與村落相差無幾,公元1127年,宋高宗南渡,跟隨而來的金二十相公一行選擇了周莊為安居之地,于是這里的人煙開始稠密起來。到了元代中葉,又來了個頗有傳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萬三的父親沈釣,沈家因為經商逐步發跡,南北市河兩岸的商業于是日見繁榮,漸漸就形成了以富安橋為中心的舊集鎮。到了明清時期,鎮廓再次擴大,人氣更加旺盛,南、北、西河道兩側的商店、手工業作坊連帶成片,江南大鎮形成了!
如果從地圖上看,周莊就像泊在湖上的一片荷葉,4條井字形的街道將古鎮從容分割,形成了8條長街,粉墻蠡窗的房屋都是依水而筑,這很容易使人立刻進入馬志遠《天凈沙·秋思》的意境,散曲里有這么一句,“小橋流水人家”,拿來形容周莊的鎮廓形態是非常確切的。“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駁岸,拱橋,水巷,窄窄的石板街面,構成了古鎮的基本風貌。
水 巷
首先是水巷。到周莊旅游,最佳的線路當選擇水上觀光,雇一條小船,由船娘悠悠地搖著櫓,漫游于水巷深處,你方能充分領略到周莊之旅的一大特色。光船娘的服飾就夠你贊嘆的,頭上一塊花頭巾或藍布包頭,身穿藍底碎花大襟罩衣,琵琶扣,腰束百褶小圍裙,腰兜上繡有各種精細的花卉圖案,兩條彩帶在背后垂至膝彎,彩帶梢頭還綴有紅綠流蘇,把一條藏青布褲撩撥得也生動了幾分,何況腳上穿的是一雙繡花緄口布鞋。逢景點,船娘給你介紹景點,在景點與景點之間的空隙時間,船娘唱吳歌給你聽。優美的吳歌和她們的服飾,體現的都是周莊的水鄉民俗文化。
船行水巷,沿河駁岸也不能不欣賞。周莊的駁岸幾乎依然保持著古樸的斑駁,鑿刻在駁岸石頭上用來穿船纜的“牛鼻眼”已經光溜溜的了,兩壁的花崗巖浮雕仍依稀可辨,藝術性和實用性結合得異常巧妙。其中有鳥獸、有鯉魚、有如意,甚至還有枇杷葉狀的,葉脈清晰,十分精致。浮雕件件造型洗練而生動,件件堪稱極具藝術魅力的作品。
乘坐游船穿行于水巷,不斷來震撼你的便是一座座古橋,周莊至今保留著建自元、明、清三代的石橋十座,其中雙橋、富安橋、貞豐橋、福洪橋最具代表性。
雙橋
雙橋因“石拱”世德橋、“石梁”永安橋兩橋聯袂而筑顯得神奇。世德橋長16米,寬3米,跨度5.9米,永安橋長13.3米,寬2.4米,跨度3.5米。這兩座石橋,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19),都是里人出資建造,世德橋的出資人是徐竹溪,永安橋的出資人是徐正吾。筑路造橋是善事,做善事的人總是會被地方上傳頌的,這兩位徐姓善士的名字就這樣一代代傳了下來。
雙橋的名聞遐邇與畫家陳逸飛有關。1984年,春花爛漫的一天,陳逸飛來到周莊,被雙橋深深地吸引了,創作了油畫《故鄉的回憶》。也是機緣巧合,就在這一年的11月,阿曼德·哈默訪問中國時,買下了這幅畫,將它作為禮品送給了鄧小平。從此,雙橋名聲大噪。從此,周莊也就成了陳逸飛的發祥地。1985年,陳逸飛將周莊搬上了聯合國郵票的首日封。聯合國每年發行6組郵票,每年在世界范圍遴選6名優秀畫家,委托他們自行設計這6組郵票的首日封并繪制精美圖案。陳逸飛的“周莊首日封”1985年5月10日起在聯合國總部以及日內瓦和維也納的聯合國機構發行,周莊給推向了全球。1996年12月21日,陳逸飛畫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1997年1月31日,陳逸飛畫展在北京中央美術館開幕,接著去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覽歷時一年,每次畫展,每到一地,都發行一枚首日封,都是以周莊風光為題材的。周莊的知名度越來越大,雙橋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和喜愛。雙橋成了周莊的品牌。
雙橋在當地還有個俗名,叫做鑰匙橋。雙橋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遠遠看去,讓人想象成古代使用的鑰匙。鑰匙是用來開鎖的,封建時代的小家意識及封閉性經濟架構像一把鐵鎖世世代代鎖住了周莊這個百寶箱,改革開放使周莊走上了富裕之路,現在游人到雙橋走一走,除了欣賞它的美姿,或許也有沾一點開啟富裕之門的鑰匙的光的意思吧?
雙橋坐落于銀子浜和南北市河的交匯處,波光粼粼的銀子浜的水下,藏著一個頗能引人遐思的傳說。相傳明初富可敵國的沈萬三,因富而惹得明太祖朱元璋犯了紅眼病,朱元璋令沈萬三資助白銀13000兩修筑南京洪武門到水西門一段城墻,后因工程超支,沈萬三又捐了13000兩白銀,沈萬三的慷慨使當時坊間興起了這樣的童謠:“沒有沈萬三,何來南京城;堂堂朱皇帝,借他聚寶盆。”傳到朱元璋耳中,朱元璋更加嫉妒了,逼沈萬三交出聚寶盆,萬般無奈的沈萬三將聚寶盆偷偷送到故鄉周莊,投入了銀子浜。沈萬三被朱元璋充軍到云南,死在了那兒,后來他的靈柩運回故鄉,就在銀子浜下筑了個水冢,永遠守護著他的聚寶盆。聚寶盆不再源源不斷往外吐白銀了,卻化作了永不枯竭的泉源,所以銀子浜的水常年清沏,大旱之年也是豐盈滿溢的。
周莊的每一座橋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
周莊的每一座橋都是一座藝術館。
沈廳
沈廳是周莊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它位于富安橋東堍南側的南市街上,坐東朝南,建筑恢宏,共有七進五樓門、大小100多間房屋,分布在100米長的中軸線兩邊,占地2000多平方米。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松茂堂,因是沈萬三后裔沈本仁在乾隆七年建成的,鄉親們習慣于稱之為沈廳。沈廳由三部分組成,前部是水墻門和河埠,專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滌衣物之用,為江南水鄉特有的建筑;中部是墻門樓、茶廳、正廳,是接送賓客、辦理婚喪大事和議事的地方,后部是大堂樓,小堂和后廳屋,為生活起居之處,整個廳堂是典型的前廳后堂建筑格局,前后樓屋之間均由過街樓和過道閣連接,形成了一個環通的走馬樓,這是同類建筑物中所罕見的。
沈廳七進廳堂之中,最耐看的當數松茂堂,松茂堂占地170平方米,在整個建筑群內居中而立。正廳面闊11米,正面為正方形,進深七檁11米,六檁至七檁為單層頂棚,其余均是雙頂棚,屋面為兩坡硬山頂,正廳前后皆有廊,兩邊為次間屋,有樓與前后廂房相接。廳堂中央高懸著泥金大字匾,“松茂堂”三字出自清末狀元張謇手筆。廳內粗大的梁木,鐫刻有蟒鶴鳳麒麟之類吉祥圖案。
正廳劈面一座磚雕門樓,是沈廳5個門樓中最宏偉、最具觀賞價值的一座。三間五樓,高達6米,上覆磚飛檐,下承磚斗拱,兩側有垂花蓮,下面是5層磚雕。正中“積厚流光”匾額四周邊框,也刻有精細的紅梅迎春浮雕。至于門樓的人物磚雕,更令人贊嘆了,《西廂記》《狀元騎白馬》等一出出戲文,讓人直把尺磚當舞臺,被上面一個個線條流暢、神態各異的古典俊男靚女所吸引,這些栩栩如生的戲劇人物仿佛呼吸可聞,你耳畔似乎已有典雅的昆曲在回響著了。其實,周莊的確天天有昆曲。周莊把昆劇表演藝術家請了來,在這兒為游人演出。周莊是人類文化遺產,昆曲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定為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周莊與昆曲在這兒珠聯璧合,游人到周莊,游了個雙滿貫。大堂樓是沈廳建筑群中的另類,其欄桿和窗欞與前廳的建筑風格有所不同,屬徽派制作。周莊作為商業古鎮,經歷過南來北往貿易的繁榮,這使得民居的風格也融合了多種地域文化,沈廳的大堂樓就是佐證。蘇、徽、紹不同的傳統特色,古樸典雅與恢弘富麗糅雜一起,使周莊民居在江南古鎮中獨樹一幟。尤其民居間充滿著人間的煙火味,契合著生態的七情六欲,很容易讓人體驗生的樂趣,活的愉快。
領略了周莊的水巷風光和古建筑特色之后,澄虛道院、迷樓、葉楚傖故居、周莊舫同樣值得一看。
飲食周莊
飲食周莊,不光滿足了你的舌和胃,還會讓你品味到“舍卻此間再無覓”的文化樂趣。阿婆茶最能讓你浸淫在這樣的樂趣中。
阿婆茶
阿婆茶最講究的是水。以前周莊大家小戶都備有大水缸,區別僅在于豪富之宅多備幾口,放置在后花園里,尋常百姓的一口缸擱在戶外而已。大水缸是用來接天落水的,一到雨天,周莊人第一忙的事就是揭開缸蓋,讓嘩啦嘩啦或淅淅瀝瀝或滴滴篤篤的雨水落到缸里去。儲滿一大缸,吃茶有保障。待到想要吃茶時,從缸里舀些到陶瓦罐里,將罐子擱在風爐上,用枯樹枝燉煮。罐里水沸了,便在青瓷蓋碗或紫砂茶壺里放進茶葉,先用少量沸水點好茶釀,捂上蓋子,讓茶釀在里面充分發酵。茶葉也是有講究的,要用徽幫原產地毛茶,篩選、復焙、窨花、拼色,經過這么一系列工藝后的茶葉,色香味俱全。這樣的茶葉,加上那樣的茶釀、再把開水沖兌進去,這個阿婆茶還能不分外清香濃郁么!
這里需要特別介紹一下了,別的地方叫做喝茶、飲茶,為什么偏偏周莊說成吃茶呢?因為周莊習俗,阿婆茶總是佐之以腌菜莧、醬瓜、蘭花豆、糖果瓜子等茶點,周莊人無論男女老少,只要是圍坐茶桌,總是邊吃邊談、有說有笑,吃咸了、說得口干了,才捧起茶碗,喝點水,潤潤喉嚨,繼續吃、繼續談。一代代傳下的民風,也使古鎮時下經營性的茶樓染上了化不開的鄉里溫馨氣氛。
周莊的特產有萬三蹄、萬三糕、“十月白”、腌菜莧和白蜆。周莊向游人介紹的土特產,前三樣都與沈萬三有關。周莊名動江南,首先應歸功于沈萬三。《周莊鎮志》載:沈萬三名富,字仲榮,又名沈秀,原籍浙江吳興,其父輩開始移居周莊,“躬耕起家,田產遍天下,又通番而資巨千萬”。也就是說,沈萬三原是個土財主,因腦盤比較開通,在元末就開始經營海外貿易,積累了大量資本,從而成為明初數一數二的巨富。地以人彰,偏鄉僻壤的周莊沾了大富豪沈萬三的光,被外界知曉,有了相當的知名度。
萬三蹄
沈萬三是個美食家,萬三蹄是他招待賓客的主打菜,烹調方法是他親自研制出來的。制作萬三蹄,必須選用肥瘦適中的豬后蹄,加入精心調制的配料,加水入大號砂鍋,煨煮或蒸一晝夜,以文火為主,適時將火調旺,嚴格的程序應是三文三旺,方為理想的火候,這樣做出的萬三蹄,皮色醬紅,外觀飽滿,肉質酥爛,入口即化,肉汁香濃,肥而不膩。萬三蹄的吃法也別具一格,取貫穿整蹄的兩根長骨中那根細骨,以骨代刀,將依然紋絲未動的豬蹄剖開,以供分食。真空包裝的萬三蹄,三伏天也不會變質,游人盡管放心購買,帶回家去與親友分享。
“十月白”
“十月白”是周莊生產的白酒。周莊水質優良,保證了釀出的酒格外清醇。當年沈萬三家每到農歷十月,必開榨做酒,“每榨用米二十石,得汁百甕”。因是十月所得,沈萬三給這酒取了“十月白”之名。這么多的酒自家喝不完,就用來送人,人喝了都贊不絕口,便來討教釀酒訣竅,沈萬三也不保守,誰來討就教誰,于是周莊的酒中珍品“十月白”有了一代代釀制高手,滿足了一批批游人的杯中之好。
白蜆
白蜆是周莊的一道看家菜。以一樣水產命名一個湖泊,也只有周莊的白蜆湖了,可見白蜆在這個旅游勝區的地位。游人到一個地方,總希望能嘗到別處沒有的不折不扣的土特產,那么,白蜆正好滿足這樣的愿望。
《江南古鎮游》 盧群,徐卓人編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7 定價:2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