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敢為名著做導讀的人一向是佩服的,因為這向來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兒。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足跡的社會科學名著大都因其思想深刻表述艱深,以及語言習慣與文化背景差異大而使國內的讀者較難理解。要用平實生動的語言向一般的讀者講清名著的含義就非得對其有深入的見解才行,任何“外行話”的地方都會被讀者疑為“蒙事兒”。惟其深入而方能淺出,這對作者來說是極富挑戰又極見學術功力的事。但這又是一件重要的事,學術不能只是專家教授們的思想游戲,它必須要走入凡間方能重新獲得它自身。
《世界社會科學名著速讀》的編者其實是在準備一道“思想的盛宴”。我們很關心這道“思想的盛宴”都由哪些大菜構成。菜單開出來了,計有形而上學二兩、資本論半斤、史記一大碗、詩學少許等等,并且哲學、政治學、法學等十大菜系都有經典名菜入選,總體來看可謂是肥而不膩、營養全面、中西兼顧吧。這么一個菜譜可以說是很有眼光的,無論是選擇的學術門類還是每個門類中具體書目的選取都是煞費苦心、權衡再三的,照顧到了一個現代人最低限度的社會科學營養要求了。
菜單開出來了,菜怎么做呢?一部書千百年后仍有人在讀,這是什么概念?現在編者要在最多不超過5000字的范圍內把它講清楚,其難度可想而知。首先要介紹事實性的東西,包括時代背景、學術流派、作者面臨的問題等等,這些東西在書中是放在每一部著作介紹的開始部分來處理的,編者力圖用盡量簡潔的文字為閱讀者在進入大師的學術前勾勒一個思想地圖,雖然只是學術素描,但編者在此是嚴格按照學術規范來的,使讀者在前進時不感到突兀,幫助他理解問題的提出與解決方式,他才不會在對哲學家不屑的嘲笑中合上本書。接下來的工作是解釋名著,可以看出編者并沒有野心想要用幾千字說清大師幾十萬字所說的東西,他非常謹慎地更多地去激起讀者閱讀原著的興趣而不是為大師代言。這是本書不同于其他同類圖書的地方。
對名著的解讀在對大師的評價中結束,編者把每一部名著放到學術史的宏觀背景下審慎地品評,是為了讓讀者在歷史的大視野中對名著有更全面的體味,可謂一幅縱向的思想地圖。
《世界社會科學名著速讀》 李茂森主編 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3.9 定價: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