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太陽神的民族
據《大唐西域記》載,新疆帕米爾高原上曾有一個神秘的偈盤陀王國。國力最盛時,它管轄12座城,偈盤陀王曾遠征北印度的咀叉始羅國,并大勝而歸。現在的塔吉克族,就是他們的后裔。因山高路險,地處“世界屋脊”上的偏僻之地,據說這里的塔吉克人如今仍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桃花源”般的生活。他們為何被稱作“太陽部落”?他們的生活到底怎樣?日前我們一行沿著古絲綢之路西行千里,專門到此進行了探訪。
據專家介紹,塔吉克是中亞的土著民族,他們的祖先是古代中亞操東伊朗語的,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國時代的“碣石國”。到了唐代,高僧玄奘將此名譯作“偈盤陀”。關于這個王國的起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里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偈盤國所在地區原先是蔥嶺(帕米爾高原)中的荒涼平川。有一位波斯王派遣使臣從中國迎娶公主。他們經過這里時,附近發生戰亂,東西交通斷絕。于是,使臣將公主安置在一座孤立的山峰上。這山峰非常陡峭,只有在山崖上架設梯子才能攀登。使臣還在峰下四周設立警衛,晝夜巡邏,保護公主。三個月以后戰亂平息,迎親的隊伍準備啟程回波斯。但是,使臣發現公主已經懷孕,非常害怕。公主的侍女對使臣說:“你不要責怪,這是每天中午太陽神騎馬來和公主相會的結果?!笔钩疾桓一夭ㄋ谷?,于是和大家商量后,就在石峰上建筑宮室,并在宮室周圍修筑了城墻,擁立公主為君主,成立了偈盤陀王國。公主懷胎十月,生下一個很可愛的男孩。后來她的兒子稱王,她自己攝政。這個國家逐漸強盛起來,鄰邦紛紛稱臣納貢。由于偈盤陀王室始祖的母親是“漢土之人”,父親是“日天之種”,所以歷代偈盤陀王都自稱“漢日天種”。
這則神話故事反映了兩個方面的客觀現象。一是古代東伊朗人崇拜太陽神,偈盤陀王宣稱自己是太陽神的后裔,是為了將本身神化,以取得人民的擁護。這和中原的漢族皇帝自稱天子——天的兒子,用意是相同的。二是偈盤陀人和漢族之間存在著親密的兄弟情誼,所以偈盤陀王室把自己的始祖母描繪成一位漢族公主,以便進一步加強同中原王朝的聯系。事實上,他們與內地的關系一直十分密切。據資料記載,公元435年,偈盤陀遣使向北魏朝貢,后北魏派散騎侍朗董琬等前往偈盤陀慰問。唐代,它又稱蔥嶺國,唐朝政府在這里直接設立“蔥嶺守捉”,作為國家西部的邊防要塞,屬安西都護府管轄。
走進塔吉克人家庭
塔吉克族約有5萬人,主要分布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庫爾干地區。這里地處新疆西南邊陲,境內有很多險關山隘,為我國陸地聯系中亞及南亞的捷徑。在溝通國際往來上,占有不可忽視的咽喉、要沖地位。
乘飛機到達烏魯木齊后,我們又轉機抵南疆重鎮喀什市,然后租一輛日產越野三菱,往西直奔神秘的塔什庫爾干。這是一段頗具詩意而又十分艱險的旅途,我們身歷其境產生了許多攬勝與探險的神奇感受。越野車在綠洲、驛站、懸崖峭壁和峽谷冰峰中蜿蜒穿行。帕米爾高原簡直是個山的世界:興都庫什、吉瑪拉雅、喀喇昆侖、昆侖和天山山脈,以這里為中心,向四處分布開去。這里有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號稱“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等。古絲綢之路的南路和中路,就分別從帕米爾高原的不同隘口通過。
蔥嶺古道崎嶇而兇險,據《大唐西域記》記載,唐代一支由上萬人和幾千峰駱駝組成的大商隊,在此遇暴風雪,整支隊伍被埋葬。至今還有人在孜孜不倦地尋找他們留下的寶藏。好不容易,我們的車才爬到公格爾峰下的雪山草場,面前豁然開朗,出現一片高原牧區景色:雪山靜立,綠草如絨;青天白云,湖水照影;散散落落的氈房,疏疏密密的羊群、牦牛和駱駝……令人緊張的一段險路終于闖過來了,我們在一個兵站前停車休息。豈料剛一下車,就好像中了煤氣,大家都程度不同地有頭暈、心慌、胸悶、氣喘等癥狀。我們明白:這是高山反應。一問兵站的人,才知這里已是海拔4 000米了。
但是眼前的奇異景觀,使我們忘記了身體的不適。那渾身縞素、晶瑩耀眼的格爾峰,以及和它毗連的公格爾九別峰,像一對親熱的姐妹,親密地比肩而立。當地向導說,除了難得的好天,她們身影的一部分總是隱現于云紗霧幕之中,輕易不肯露出全貌,使她們顯得神秘迷人。從我們立腳的地方望去,她們那宛如裙子下擺的雪線底腳,只比視平線略高。而沿著一道道峽谷垂掛下來的冰川,好像舞女的長袖,若動,若不動。山風吹來,森森然帶來冷意。面對這蔚為奇觀的龐大的冰山銀瀑,只覺得越發目眩神迷!
塔什庫爾干離喀什市345公里,走了一天,我們終于來到了夢中那個神秘的“偈盤陀王國”。下車后我們發現,以畜牧業為主的塔吉克人的裝束和格調,同電影《冰山上的來客》里的人物很相似。當然,最具特色的是帽子和皮靴。男帽(冬日御寒的筒狀黑帽)用黑色絨布縫制,帽沿有一圈黑羊皮,帽上有彩線綴成的條紋。女帽為花色棉帽,帽的后沿可翻下來遮住耳朵。皮靴為生皮縫軟底無后根、尖頭微微翹起的高筒靴鞋。男子服裝一般說來有棉上裝、外褲、無領襯衫、皮大氅等等。女子服裝常穿的有長裙、襯衣、短巾等等。婦女佩帶的飾物從耳環、手鐲到頭發上的點綴品花樣繁多,如項飾、項圈、手鐲、耳墜、頭飾等。
當我們在當地宣傳部門的幾位同志帶領下,來到一個塔吉克人家做客時,主人一家老遠就站在屋門前歡迎:“薩拉母來昆!”這是一句古老的阿拉伯語,原意是“真主保佑平安”。但現在它成了一句家常禮套,意思變成了:“向你祝福!”
當地塔吉克人見面打招呼時,男人們會互相握手,并把對方的手拉到嘴邊碰一下;女人們互相碰著嘴唇,而幼輩的人則彎下腰,捧起長輩伸過來的手吻一下。對漢族客人,只有男主人跟我們一一握手,主人家其他人則含笑默立。
主人熱情地讓客人進屋。一進門,屋子的結構首先惹人注意:從外面看,它只是一間穹廬式的房子,里邊卻又分成間隔。四面的土炕,圍成一個“回”字形。三面炕上都鋪著氈毯,圖案華麗的箱篋和被褥垛得老高;一面炕上有個二層臺,擺著飯具、茶具,中間特別立著兩個干凈美觀的大茶盤,為的是讓盤底的彩色花卉顯露出來。所有這些擺設方法,統被看作家庭生活狀況和衛生習慣的象征。屋子當中,正對著房頂上的天窗,是一個高高的土爐灶。據說,這種房子結構是大有講究的。一是塔吉克人至今有一個傳統,喜歡幾世同堂。兒子再大,只要父母仍在,就斷乎不可分居,分居會遭人恥笑;而兒女們共同贍養父母則是天經地義的事。二是高原上樹木奇缺,而這種結構的房子最省木料。三是高原寒冷,而又缺乏燒柴,這些,就使得一家數代圍住于一間穹廬中成為最可取的方法。而屋中心的爐灶,則是集中于父母手中的家政大權的象征。
客人上炕落坐。最年長或最主要的客人坐在最左邊,依次坐成半圈,主人在最右邊的下首作陪。一般地說,男女要分席而坐,但尊貴的女客人也可與男人同坐,并要坐在最上首。大家盤膝坐定后,女主人在炕中間鋪一塊飯巾(他們不用飯桌),擺上一盤馕,然后斟上奶茶,由左首開始一一奉獻給每個人。主客邊吃邊喝邊敘話。
談話間,主人出去牽了一只肥羊進來說:“尊敬的客人來了,我們全家十分高興。這只自養的羊,雖說不肥,用來待客,也算是表示我們一點心意,望你們賞光!”我們忙說:“不,不!這太……”陪我們來的塔吉克同志卻笑著解釋說:“不必阻攔,攔也無用。主人既要招待你,你就不能謝絕,這是我們的禮俗!”
恭敬不如從命,我們只好點頭。于是主人請“卡瑟甫”(一種專事屠宰的人)宰羊。傾刻間,他們就用羊皮兜著分割好的羊肉,進來當著客人的面下鍋。主婦往灶里塞些干柴引火,然后大量填進曬干的牛糞,這是帕米爾高原上的主要燃料。高原上沸點低,肉鍋馬上就燒開了。女主人撇去浮沫,加了惟一的佐料——鹽。
屋子里的談話仍然圍繞著塔吉克人的禮俗。塔吉克人的家庭充滿溫馨和睦的氣氛,很少出現婆媳矛盾或夫妻反目的事。他們的離婚率極低,大部分夫婦都白首偕老,草率離婚的人往往受到輿論譴責。而幾世同堂的習俗,又正是仰賴偕老終生的二老得以維系。所以,塔吉克人對男女大倫,結親擇偶,非常鄭重。
正說著,主婦掀開鍋蓋,滿屋肉香四溢,羊肉已經煮熟。大家洗凈手后,主人首先將羊肝和羊尾油切碎,用大盤托著,從左首依次捧獻給每一個人。每人把肝和油各抓一片,夾在一塊吃。然后主人再把羊肉端上,最上層擺著切成兩塊的羊頭。羊頭被視為全羊之“上”,要專門捧給最上首的客人。其余的人,各取一塊肉,在自己碗里切著吃。再下來,就是一道帶骨的肉了。最后是浮著一層油花的肉湯。
真沒想到,這種只以鹽調味,以牛糞煮熟,以大刀闊斧切割,以五指抓著吃的異鄉佳肴,竟這樣鮮嫩可口,令人一吃之后,回味無窮!后來塔吉克族同志還提醒我做了一件事:作為客人,在吃肉過程中,要從盤中取出一些肉,回敬正在灶旁忙碌著的主婦。如果不敬,而只把殘羹剩飯留給本家女性,會被認為失禮。
塔吉克人禮法雖多,卻仍掩不住他們天性中的豪放。現在,除我們炕上的人外,另兩個炕上分別坐著的是較年輕的塔吉克族男女,那里時常迸發出爽朗的笑聲。原來,男青年們玩起了通常在這種場合才玩的一種游戲:折骨較力。一根挑選出來的羊腿骨,在小伙子們油汪汪的手里傳遞著,看誰能把它折斷。由于手和骨上都是油,所以折斷是異常困難的,因而也就饒有妙趣。最后,一個年輕人把它折斷了,眾人報以熱烈的掌聲,姑娘們投以青睞??吹贸鰜?,塔吉克人尊崇英武有力的男子漢。
等最后一人吃完,主人照例要說一聲:“吃得不好,請多包涵!”大家便一齊做個舞蹈般的動作:抬起雙手,從自己兩頰撫摸下來,直到胸前。同時,拉長聲音誦道:“阿敏阿勒烏艾克白爾!”(愿真主保佑我們的飲食永遠豐盛?。┤缓螅偶娂娖鹕黼x坐。
別具一格的高原婚禮
第二天,我們在另一位老鄉家做客時了解到,塔吉克人性格樂觀豪放,有好客的傳統,認為客人造訪是親善的表示,所以接待十分熱情誠懇。不過,遠方的客人來到塔吉克地方,除了態度謙和、客隨主便以外,還應當注意以下習俗:愛惜牲畜和食物,忌進羊圈,騎馬時不穿過畜群;母羊產羔禁止旁觀;周三閹畜時應當回避;周三與周末是宰羊日,不能出讓或收受羊,不還債討債;不吃豬肉、馬肉、狗肉與驢肉,不喝馬奶;晚上不出借食物或用品;交談時不可脫帽等等。
我們正交談著,忽然,只聽得屋外手鼓敲了起來,接著又響起了一種十分奇特的笛聲,那曲調悠揚悅耳,節奏明快。主人解釋說,我們塔吉克人結婚,總少不了跳舞和叼羊,喜事嘛,哪能不熱熱鬧鬧!于是邀我們出去觀看。
屋外草坪上,只見老老少少圍了好些人。姑娘們圍著黃色、紅色的頭巾,心情愉快地敲著手鼓,兩個小伙子則應和著吹起短笛。那短笛是用翅骨做成的,只有三個音孔,但卻音調豐富,富有濃郁的塔吉克民族風格。隨著手鼓和笛聲跳舞的,多半是青年人,也有老人。他們的腳步踏著節奏,兩手伸向背后,如雄鷹展翅,健壯、優美而又歡快。襯著遠處的慕士塔格峰,我仿佛真的看見了塔吉克雄鷹,氣宇軒昂地翱翔在帕米爾高原。
幾乎就在跳舞的同時,那激動人心的叼羊也開始了。幾十名塔吉克優秀騎手,騎著駿馬奔馳在原野,各不相讓地爭奪一只彩羊。馬群忽而向東,忽而向西,它們四蹄翻飛,奔騰馳騁,動如急電,快如勁風,看得人眼花繚亂。馬群奔來,無數只馬蹄,擂著大地,激起塵埃,隆隆聲震,仿佛響起了雷鳴。我沒有見過古代的戰爭,據說那場面非常雄壯,我想,眼前的場面大概也與之相仿吧!
我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叼羊上,仔細看來,那情景確實驚心動魄。那當兒,正是一名英勇的騎手把彩羊奪到了,揮鞭策馬,疾馳而去,我暗自為他拍手稱慶,誰知另一名騎士卻飛馳趕來,居然把那到手的彩羊硬給奪了去。殊不知這位騎士也不是勝利者,冷不防身后又來一位勇士把彩羊就勢搶走。真是一個比一個英勇,一個比一個高強。再往下看,只見那彩羊不斷地被勇士爭過來,奪過去,我簡直分不出究竟他們誰更高強。其實,這既是技巧、力量的較量,也是意志和勇氣的競爭。
主人告訴我說,他們塔吉克人最尊崇叼羊的勝利者,把他看作是塔吉克的英雄,而不敢參加叼羊的小伙子則被認為是懦夫,受到人們的鄙棄。
人,看來是得有點競爭。競爭出技巧,出力量,競爭出意志,出勇氣。這大約便是帕米爾婚禮給人的一點啟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