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段時間在德國的電視里看到這樣一部極右影片·在丈夫逃往聯邦德國后,充滿熱情的共產黨員克里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傾注于她的黨和一對兒女,并嚴格按照社會主義的要求撫養教育他們。198Q年秋天,克里斯蒂娜突發心臟病,昏迷過去。就在她人事不知的時間里,德國已是天翻地覆·柏林墻的傾倒,她所熱愛的民主德國的消亡。當她蘇醒,醫生叮囑她的兒子阿歷克斯,任何精神刺激對克里斯蒂娜都將是致命的。為了保護臥病的母親,阿歷克斯只好小心翼翼地把民主德國共產黨下臺,兩德統一的消息隱瞞,虛擬柏林墻依舊存在。于是就在他們家那套幾個平方米的單元里,演繹著一場民主德國繁榮昌盛的悲喜劇,從食品包裝到人的服飾,甚至仿造了民主德國的電視新聞。盡管外面已是另一個世界,但在這方寸空間似乎歷史停滯,或可說阿歷克斯借著對母親的愛改寫、假設著歷史……本片創作者們認為,由于兩德統一已經10多年之久,是回顧一下這個帶給德國人民甚至全世界深遠影響的歷史事件的時候了。并且,他們意圖通過影片,讓無論當時的民主德國人還是聯邦德國人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和一個上升的高度去對待自己的歷史!
這部影片我至今還沒有從頭至尾地看上一遍,但其宣傳片中每次都播放的一個鏡頭使我震動一一屹立在柏林市中心的一尊列寧演說的雕像在柏林墻被拆除后隨即被推倒,后來被一輛卡車運走。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時,此類鏡頭在西方電視里是經常出現的。筆者認為這不過是準美國式的宣傳方式。它在冷戰結束時直至10多年后的今天,起著象征性的作用一一象征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自由世界”相對納粹、“蘇俄紅魔”、“伊斯蘭恐怖主義專制”等邪惡、黑暗勢力的“勝利”。人們對這種東西的反應是多種多樣的.在我身邊的聯邦德國人,很多是一笑了之,或是以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把這部電影當做一般的文娛片來看。說到對一個社會的認識,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融入到它當中去。這樣,也就自然離不開與這個社會中人的交往,貼近個體的人,對他進行研究,從而了解他們的社會。我看到最近國內有好多寫外國人的文章,只是內容多是只褒不貶,未免不夠客觀。這會造成對部分人的誤導,認為外國人都是品德高尚、菩薩心腸,反之,中國人卻被顯得渺小丑惡!
出現這種現象是有其原因的·不少這些文章的作者,大多是短期出國旅游,或是在國外呆上幾個月至多一年的。記得從我剛到德國直到之后一年多的那段時間,也都只是覺得奸。逢人間起中外之差別,就把中國說得落后好多!當時我那個年紀,逆反心理是較強的。對于國內負面的文化、人際氛圍膩歪得很!在國內也經常收到國外如何如何先進,如何如何文明的消息,再加上像德國給人的第一印象真的是到處井井有條,人人彬彬有禮,一幅繁華盛世的圖景。你讓一個滿眼新鮮事物的蒙昧小子如何不五體投地呢?這種中西文化環境上的突然轉換,會使人發現、認識很多,但同時也會讓你眼花繚亂,造成很多幻覺。因為認識問題都是從一件事的表面開始的,而恰恰當今西方商業社會是最注重自己的包裝即外表。因此,這許多的東西就需要許多的時間在腦子里沉淀、過濾、消化、吸收。這時間僅一兩年怕是不夠的。
原因之二:就如我前面說的,須要融入其社會。無論是旅游觀光、考察調研,還是一年牛載的進修鍍金,其花銷無論公費還是自己掙的,都是國內來的。即你的經濟來源并不依賴這個社會,這樣,你也就不能算真正融入其體系之中,而只是一種消費行為。由于西方經濟的原則之一就是鼓勵消費,在這里只消費不索取,人家當然熱烈歡迎,本著誰花錢誰大爺的宗旨就對你笑臉相迎,恭敬有加。當然例外也不少! (在哪兒都是一樣,你給他錢,人家當然歡喜,自然不會與你為難。反過來,你向他要錢,情形就不盡相同了。)所以,只有真正身體力行,參加到該社會的生產生活,向這個社會索取生活費,才會對他們的社會制度,對他們的為人處事有真實的了解!
簡而言之,西方世界不像黑幫片里演得那么壞,但也絕不像大部分人頭腦中想像得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