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二集開始,《無間道》已經成為一個品牌,不少贊助商希望藉著電影去建立自己的品牌,我們則透過他們鼓勵更多人士入場觀看電影。”環亞電影發行高級市務拓展及電影采購經理嚴嘉念說。
《無間道1110共接獲近20個贊助,贊助金達1500萬港元,名列三集之首,較第一集多出1/3;較第二集則多出一倍。
景福因緣際遇
在眾多贊助商中,有一部分是從第一集便開始贊助,有一部分則是中途加入,景福集團市場總監黎穎賢說“拍攝《無間道II》時,我們借出旺角分店,以拍攝陳冠希購買勞力士手表的戲分,大家有了接觸,及后第三集,我們便贊助陳慧琳在片中配戴的戒指吊墜。”
除了因緣際遇外,另一個促使景福贊助《無間道III》的原因,是配合于2003年年底舉行的大抽獎,黎穎賢說“我們原本計劃在年底舉辦大抽獎,以迎接圣誕節檔
景福的報章廣告頗為搶眼,以一枚巨型鉆石戒指襯托《無間道III》的劇照,黎穎賢說“‘大家一齊做廣告,聲勢會大一點。基于景福贊助的緣故,《無間道III》多了曝光的機會與此同時,觀眾亦會聯想起景福的珠寶。大家都從中得益,達致雙贏局面。”
科譽四兩撥千斤專營辦公室家具的科譽,亦是借該片來提升公司的知名度,科譽市場策劃經理林淑儀說…‘科譽并非一家很大的公司,難以獨力進行大型推廣活動。現在借助傳媒的力量,可以提升自己品牌的形象。”
科譽第一集贊助接近100萬港元的家具,第三集“加碼”贊助,涉資逾140萬港元。花了那么多錢,是否物有所值?“其實,贊助《無間道》并沒有帶來實質的生意收益,只不過大眾在談論《無間道》時,便一并提起科譽的名字,間接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凡是做零售行業的,都希望做到街知巷聞,盡量普及化。所以在不影響公司品牌形象的大前提下,贊助電影也是一個好方法。”林淑儀說。
在生力啤牽頭的“《無間道III》終極揭獎行動”中,科譽送出8張座椅,林淑儀接著說…‘這種座椅共有10種顏色,黎明在戲中坐黑色,劉德華則坐藍色。現在我們已經入了貨,約有200至300張,較平時入貨量高出兩倍。”由此可見,科譽相信《無間道III》確實可以刺激商品的銷量。
生力促銷量
相對景福和科譽,生力啤更是全情投入,無論是第一、第二,或是第三集都加以贊助,香港生力啤市務總經理李浩源道出贊助《無間道》的原因“我們與環亞都很熟,第一集上映前,我們的同事去看了試映會,當時的毛片只有30分鐘,且完全未經剪輯和配音,不過同事看過后都‘目瞪口呆’,知道這部戲一定大賣;加上《無間道》是一套優質港產電影,生力啤則是香港人的啤酒,于是大家一拍即合。”
生力啤的贊助規模越來越大,這次的宣傳層面更擴展至酒吧、超級市場、卡拉0K、便利店等,涉及上萬個據點,可以想象生力啤要將附有中獎蓋或拉環的啤酒同步推出市面,絕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仟,李浩源說“我們不能太早送貨到市場,否則會泄露消息,也會減低推出時的震撼力。不過,又不能太遲送貨,否則游戲開始了,消費者仍然買不到有獎的啤酒。”最后,生力啤通過仔細的物流安排,將“有料”的啤酒同步送到市面。
據生力啤提供的資料,這個計劃共有64萬份獎品,活動投資總額超過1000萬港元。“老板曾經多次問我,贊助這部戲可以刺激多少營業額?這個問題真的很難笞,我相信在推廣所及的渠道,銷量會因此上升5%—10%。”
被問到在這項宣傳中,哪家公司得益最多,李浩源回應道“‘若大家什么都不做,就沒有一個人得益。我們相信透過這個聯合的宣傳推廣計劃,既可促銷生力啤,也可促銷《無間道111》。”
互惠互利
其實, 電影公司和贊助商存在一種互相利用的關系一一電影公司透過贊助以減低成本開支:贊助商則透過電影來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此外,不少贊助商的商品都會出現于電影內,如道地、紳寶汽車、CHRONOSNISS表及索尼手提電腦等。有專家預測這種宣傳手法將會越來越流行, 因為一家公司在推介一種商品時,若沿用傳統的廣告方式,觀眾會意識到此乃廣告, 自然過濾廣告中的信息,廣告效力便大大減{氏,不過,若在電影中賣廣告,觀眾當時正全神貫注于劇情發展上,本能的過濾機制會減弱,商品的形象便容易進入觀眾腦海,宣傳效力便強得多。
陳慧琳就在戲中不時配戴景福的戒指吊墜,有專家認為,景福的做法頗聰明,因為陳慧琳是劇中重要人物,觀眾出于對偶像的崇拜,便會將情感轉移至她所配戴的首飾上,此外,景福贊助《無間道III》的時機也不錯,因為該片安排在12月上映,此乃傳統零售旺季,有助刺激銷量。
凡資源不足、或沒有需要做大型推廣的公司,均可以透過贊助電影提升知名度。不過,這種贊助方法亦有局限性,當電影熱潮一過,宣傳功效便不再顯著。
不過,生力啤的情況就截然不同,他說…‘生力啤是針對普羅大眾市場,過往亦不時大賣廣告,早巳建立了‘生力啤就是新鮮’的形象,故此就算在沒有任何促銷活動的情況下,生力啤的營業額亦有一定的保障。今次的大抽獎只是一支‘補充劑’,能刺激短期的銷量。”
總的來說,贊助一套出色的電影,可以增加短暫的曝光率,只是電影熱潮一過,便會回歸平淡。故此,若要真正建立一個品牌,學者認為需要長年累月的宣傳推廣,決不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