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欠銀行的錢,是你發財致富的重要途徑;如果銀行欠你的錢,或者你是在銀行中存了很多的錢,將是你貧困的主要原因。
新聞周刊:中國個人“負翁”有哪些特點?
鐘偉:中國以年輕人購房為主;抵押貸款集中在大城市或者是二線以上的中等城市;而住房信貸風險防范機制和西方差得很遠;中國人傾向于提前還貸,這對于銀行來說是一種風險。另外在國外,抵押貸款購房處理得比較徹底,在國內還很少聽說因為沒有及時歸還抵押貸款,住宅被強制拍賣的。我們的國有銀行在這方面表現得還是相當溫情。
新聞周刊:中國個人負債消費中會出現壞賬嗎?
鐘偉:在東南亞新興的一些國家中,房貸還款情況很糟糕,原因是社會信用體制不善,銀行風險管理體制也不善。中國的情況是處于居中,風險管理體制不善,但是中國老百姓道德水準還不錯,至少在沒有硬性約束的情況下大家在主動地還款。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住房貸款非常有社會主義的特點,我們享受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同時我們也用自己的行為溫暖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信貸。要在國外的話,銀行的壞賬率可能就比較高了。
新聞周刊:對個人而言,負債消費與儲蓄,哪一個是更好的理財手段?
鐘偉:中國貨幣化的進程是非常快的。你的貨幣化的收入將越來越高。在這種急劇的貨幣化過程當中,你一定要成為一個欠債的人,而不應該成為一個有錢的人。因為錢不值錢。在這種時代過程中,惟一不能夠持有的就是現金。你隨便買什么都比存錢合理。
而對住房本身,你一定不要把每個月你要歸還銀行的錢作為一種負債,分期付款買房和儲蓄沒有本質的兩樣。儲蓄叫做“零存整取”,這個風險是非常大的。因為到你整取的時候,錢可能已經不值錢了,而買房是“整取零存”,房子本來不是你的,但是你已經拿到了,連本帶息整取拿到了,為了整取,你現在零存,買房難道不比存錢好嗎?
新聞周刊:這是否有悖于儲蓄傳統?
鐘偉:中國高儲蓄的傳統美德是跟我們非常苦難的生活結合在一塊的。中國五千年歷史中,大概只有三百多年沒有戰爭,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去置地置田。既然現在苦難暫時告一段落,中國就應該改變這種行為,要負債“過生活”,而不是儲蓄“熬生活”。
新聞周刊:對銀行來說個人消費信貸是優良資產嗎?
鐘偉: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所以這個業務發展起來,是因為銀行不遺余力地推動,培養了一幫年輕人的負債消費習慣,銀行能不能對這個抵押貸款進行有效的管理,那就看銀行自己的本領了,如果說銀行發現住房抵押貸款的壞賬上升了,那一定不是別人出了問題,而是銀行自己出了問題。
新聞周刊:會不會出現青年一代大舉負債消費的局面?
鐘偉:有可能,像日本和韓國就出現過這種情況,韓國的年輕人就刷卡消費,全無節制,不考慮償還,現在很多年輕人是晚熟早消費,他們的消費欲望很強烈,作為“負翁”消費的能力也很強。但是他們心理上、智力上相當晚熟,還沒有想到有個人責任,社會責任。
新聞周刊:負債消費會成為一種習慣嗎?
鐘偉:有可能會變成一種習慣。但是這種習慣形成的過程將會非常緩慢。東亞的文化圈當中,節儉、克制、儲蓄以防將來的不測還占主導地位。像新加坡、日本,盡管它們已經是發達國家,儲蓄率也非常高,而像美國經濟波動比較大,但是儲蓄率仍然是極低,這跟社會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新聞周刊:個人負債消費對國民經濟會有怎樣的影響?
鐘偉:等于是給經濟加上了一個發動機。美國經濟七成的推動力來自于消費。中國銀行里現在躺了20萬億的儲蓄,如果這20億中能夠有一部分投入到消費中來,哪怕每年動5%,也是一萬多億,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
鐘 偉: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