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 杰

縱觀剛剛過去的2003年,中國權威媒體——新華社有關西藏的報道,西藏各項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國家和自治區,以及援藏各省市投入巨額資金,用于促進西藏廣大農牧民的切身利益,使他們切實得到了實惠。這些實惠,可以歸結為“十大福音”。
福音之一
西藏二期農網工程使40萬人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
記者顏園園報道:元旦前夜11時30分,當瞬間亮起來的電燈驅走了山村的黑暗時,西藏林周縣強嘎鄉沖嘎村的居民沸騰起來了,歡呼聲、鞭炮聲在沖嘎村上空久久回蕩。沖嘎村送電的成功,標志著西藏二期農網工程建設與改造任務全面完成,40萬人結束了使用油燈的歷史。
沖嘎村村民強巴說:“村里人一直盼著能用上電,從今天起我們也能過上不用油燈的日子了,就是晚上也可以織地毯干活。”
次仁頓珠搬出了剛買的電視機,小心翼翼地插上電源插頭,遙控器一摁,頓時清晰的電視畫面立即顯現出來。電視讓全家人露出開心的笑容,也吸引了不少面帶羨慕神情的鄰居。次仁頓珠說:“以前家里的人最羨慕縣城里的人能天天看電視,現在我們也和他們一樣,真是太高興了!”
據西藏自治區電力公司負責人介紹,投資近6億元的二期農網工程開始于2002年,共新建35KV變電站18座,安裝各類變壓器1098臺,工程涉及拉薩、山南、日喀則、那曲、昌都等5地市、25個縣。竣工的西藏二期農網工程新增通電鄉鎮117個,新增通電村900多個,新增用電人口40萬人。
福音之二西藏七成農村通公路
記者尕瑪多吉報道:西藏抓住國家對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加大的機遇,大力推進農村公路通達工程,使七成以上的農村通上了公路。
據自治區交通廳負責人介紹,2003年西藏共安排農村公路投資9億多元,新修改善農村公路2998公里、大中橋梁101座,解決改善了147個鄉鎮和589個行政村的交通問題,全區鄉鎮、行政村通公路率分別達到了92%和70%。
由于高原獨特的自然環境,交通落后一直是制約西藏農牧區發展的“瓶頸”因素。近年來,西藏不斷加大公路建設投資,“十五”期間頭三年共完成投資70多億元,交通部門相繼制定了《加快農村公路發展意見》、《農村公路工程技術標準》等法規,使農村公路在建設中克服了隨意性和盲目性,做到有序建設、規范管理。
據介紹,西藏在加快發展農村公路的同時,嚴把公路建設的質量關,加強了農村公路建設項目監管力度,對農村公路建設項目的質量、進度和資金使用實施動態管理,組織人員進行不定期的監督和檢查,確保了農村公路建設的工程質量和投資效益。
福音之三中央政府投巨資改善西藏游牧民生產生活
記者拉巴次仁報道:近年來,我國政府投資1.96億元實施的“西藏牧區草原建設與游牧民定居工程”,有效地改變了西藏游牧民“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的生產生活方式,有利地提高了廣大游牧民的生活水平,并對遏制草原沙化、退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據自治區農牧廳負責人介紹,自2001年開始實施的“西藏牧區草原建設與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設,主要是為了改變西藏游牧民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對實現牧區通電、通水、教育等產生良好的推動作用。為期5年的工程建設,將在西藏19個高寒牧區縣、為8000戶牧民,建設定居居住面積11.04萬平方米,建設牲畜暖棚面積82.08萬平方米,建設貯草棚面積1.1萬平方米,建設太陽能水井184眼,草地建設面積20.01萬畝。
“工程實施以來,深受西藏廣大牧民的歡迎,他們稱之為政府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自治區農牧廳計財處處長阿旺說。
2003年,西藏共投資5000萬元用于牧區草原建設與游牧民定居項目,共完成牧民定居戶1090戶,建設牲畜暖棚13.05萬平方米,建設畜圈8.14萬平方米,建設貯草棚0.58萬平方米,建設太陽能井64眼,草地建設面積達6.43萬畝。
截至2003年底,共完成項目投資1.05億元,完成總投資的90%以上,14個高寒牧區縣的牧民已享受到工程帶來的實惠,工程建設將于2005年底結束。
福音之四西藏解決30余萬農牧民飲水困難
記者賈立君報道:從西藏自治區計委獲得的信息:隨著西藏人畜飲水工程一期工程的建成,3年來,西藏1870個村莊中的33萬人、388.98萬頭(只)牲畜飲用上安全衛生方便的自來水。
盡管西藏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為17.2萬立方米,但由于青藏高原特殊地形和嚴寒的氣候,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干旱半干旱地區占全區總面積的70%以上,同時給水工程缺乏,人畜飲水困難突出,不少地區人畜同飲一處水源,影響健康,還出現了地方病。同時缺水也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西藏人畜飲水“解困工程”,總投資5.6億元,計劃用3至5年時間解決農牧區55萬人、500萬頭只以上的牲畜飲用水困難問題。一期工程從2001年至2003年,建成2035個工程點,使全區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和飲用安全衛生水的人口比重,分別從“九五”期間的4.2%提高到當前的12%和32%。即將開工的二期工程,將解決1336個村莊中的27萬人、305.8萬頭只牲畜的飲水問題。
福音之五拉薩市老城區道路給排水管道網改造工程完工
記者拉巴次仁報道:總投資1.69億元的拉薩市老城區道路、給排水管道網改造工程于2003年底正式完工。
拉薩市老城區是指以大昭寺為中心、方圓一平方公里的古建筑群。老城區是拉薩的起源與縮影,是藏民族歷史文化的精粹;1300多年來,拉薩古城幾經滄桑,已成為西藏社會變遷,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一部“形象的史書”;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關心老城區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分期分批對老城區古建筑和民居進行維修和保護。
近年來,拉薩市老城區落后的道路、給排水管道設施問題日益突出,給在老城區生活的居民帶來不便。這次改造工程建設,在老城區街區鋪設花崗巖路面,增設停車場和公共廁所,建立污水、垃圾處理站,并在宗教旅游勝地八廓街、大昭寺等地安裝了精美的路燈。此外,還在老城區街區種植樹木、設置花壇等。改造工程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老城區居民的生活環境。
改造工程建設完成了道路建設14.05萬平方米,給排水管道8萬多米,電力照明工程604套,垃圾箱50個(座),公共廁所30座,同時還完成了綠化、消防等設施建設。

福音之六旅游業為西藏農牧民帶來增收
記者邊巴次仁報道:西藏自治區旅游部門積極引導和鼓勵農牧民群眾參與旅游服務業,旅游業直接接納就業人數5267人,增加農牧民收入1800多萬元。
西藏藏之旅行社與拉薩市堆龍德慶縣東嘎鄉桑木村的29戶村民,達成合作開發民俗旅游自然村的協議,不到一年,農家樂項目總收入達到7萬元,人均收入達2000多元。
林芝地區利用特殊的地理自然環境,在地區所在八一鎮、毗鄰川藏公路和名木古樹繁茂,物種豐富,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的優勢,籌資50萬元,建設了公眾村古生態園旅游景區,興辦旅游服務業,策劃開發了千年核桃王、古楊鼎立、糌粑噴香、鸚鵡叼桑、農家樂等22個具有觀賞性、參與性、娛樂性的旅游項目,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2002年,公眾村接待游客達到6000多人次,純收入達到82300元。
日喀則地區定日縣抓住珠峰旅游成為國內外旅游熱點的有利時機,引導沿途農牧民群眾興辦個體旅館、餐館等,增加農牧民群眾的現金收入。這個縣的扎西宗鄉白壩旅館,一年純收入近5萬元。
自治區旅游局局長張萬生介紹,目前,西藏農牧民群眾參與旅游業的形式主要有,通過旅游企業和農牧民群眾以“公司+農戶”的模式,借助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手段,利用農村的旅游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開發旅游景點,同時,政府部門積極引導和鼓勵農牧民群眾參與旅游服務業,既開拓了旅游市場,又增加了廣大農牧民群眾的實際收入。
福音之七西藏千方百計增加農牧民收入
記者楊俊江報道:西藏自治區堆龍德慶縣東嘎村農民阿努,在鄉科技人員的指導下,種植了西藏有史以來的第一畝溫室大棚草莓,科技使他家的收入一下就增加了7000多元。
像阿努這樣依靠科技大棚,走上增收致富道路的藏族群眾還有數十萬人。日喀則地區的白朗縣改變藏族群眾種糧不種菜的觀念,修建了1500余座蔬菜大棚。為了加強對蔬菜的管理,提高大棚的產出,切實增加群眾收入,蔬菜大省山東的援藏干部,每年都從家鄉抽調一批蔬菜種植能手來指導當地的藏族群眾。現在這里一座大棚蔬菜的最高收入已達到1萬元,僅大棚蔬菜一項,全縣就增收500萬元,人均增加現金收入100元以上。科技使西藏農牧業取得連續15年豐收,也使農牧民的收入連續15年遞增。
為加速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步伐,西藏自治區走以產業化帶動農牧民致富的路子,把發展特色農牧業作為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舉措。近年來西藏涌現出高原之寶牦牛股份公司、奇正藏藥、雅礱飼料有限公司等農牧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他們采取基地連農戶、公司加農戶、中介組織牽農戶等現代化的產業模式,促進了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為西藏農牧區群眾帶來大批財富,也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高原之寶牦牛股份公司為主體的帶動下,拉薩、江孜等25個縣市建立了牛奶源基地,并開展奶制品生產加工,年銷售各種奶制品1萬多噸。拉薩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青稞啤酒為主打產品,帶動全區青稞產業發展,公司年消化青稞達3000噸。而西藏金田酒業推出的低度罐裝青稞酒年需青稞也在1000噸以上。僅這兩家企業就解決了近2萬畝青稞的銷路問題。隨著全區青稞產業發展,有“高原三寶”之稱的青稞已成為農牧民增收的一大法寶。
勞務輸出方式是西藏農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農牧民增加現金收入最快捷、最直接的方法。拉薩市政府引導農牧區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為鼓勵農牧民群眾打破傳統觀念,積極外出務工增收,當地政府有關部門深入到農牧區開展“走出去”宣傳教育行動。通過算帳對比、典型引路等方式,引導農牧區富余勞動力勇于“跳出農門,跨入城門,打開財門”。去年,全市共組織3.5萬人參加勞務輸出,增加農牧民現金收入4000多萬元。
“十五”期間是西藏基礎設施大建設的時期,各種重點工程達100多項,自治區明確規定,在建項目要盡可能地吸收藏族農牧民群眾參與,以工程建設來帶動農牧民增收。去年,自治區交通廳還一改以往鄉村公路建設由施工隊承包的方法,要求各地相關單位必須將鄉村公路建設項目交給農牧民。為此,交通部門展開了全區農牧民公路施工技能培訓,并對參訓農牧民進行考試,根據有關從業資格管理規定,發給工程施工技能證書,培育農牧民公路施工隊伍。
福音之八“村村通”讓西藏與世界同行
記者賈立君報道:“我是色拉寺的喇嘛,希望給西藏所有的僧人點首歌,祝大家在佛學事業上有所成就。”這是西藏人民廣播電臺藏語互動點歌直播節目接到的熱線電話。如今,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大大增強了西藏人的眼界,也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
自治區廣播電視廳的資料顯示,1998年起實施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已使全區廣播實際人口覆蓋率達到82.74%,電視實際人口覆蓋率達到81.29%。
拉薩工商局職工旺堆最近被遠在阿里的牧民親戚嚇了一跳,這位親戚來訪時,竟然頭頭是道地跟他談起了國內外影視明星和國際大事。“仔細想,也沒什么大驚小怪的,現在廣播電視走進了農牧區,我們知道的東西,他們當然也能知道。”旺堆說。
“援助西藏基金會”負責人米瑪次仁說,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給人們帶來極大方便,在去年的一次“復明義診”行動中,他們用廣播和電視進行宣傳后,大批偏遠農牧區白內障患者紛紛趕來就治。他說:“說句實在話,過去沒通廣播電視前,農牧區許多群眾很長時間內甚至不知道國家領導人的姓名。現在你再去看看,就連薩達姆被抓獲,明天哪兩個球隊比賽,很多人都一清二楚。”
記者在西藏各地了解到,廣播電視不光給分散在12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藏族人民群眾帶來諸多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也給農牧業生產提供了不少有用信息。江孜縣許多農民就是因為從廣播里聽到拉薩市蔬菜緊缺,使得他們的積壓土豆賣了好價錢。其他地方的群眾如今也通過廣播電視獲取氣象、商品供需等信息,適時種植,科學養殖,提高了農牧業生產效率。
福音之九西藏投入巨資解決就業再就業問題
記者王淡宜報道:2003年,西藏自治區為解決城鎮居民的就業和再就業投入資金達4695萬元。這筆資金包括,西藏自治區本級財政在2003年度的預算中安排的專項資金3000萬元,爭取國家扶持資金1300萬元,以及從失業保險統籌金中提取的395萬元。
截至目前,西藏全區新實現就業再就業8829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達4998人。
由于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相對其他省區仍有較大差距,沒有太多的企業和工廠,因此,吸納再就業的能力十分有限。而西藏不僅每年要安排大量的下崗職工,同時也要為許多大中專院校畢業的學生安排就業。
記者從自治區有關部門獲悉,自治區政府已經出臺了關于職業培訓補貼、職業介紹補貼、小額貸款、減免稅費等12個方面的配套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的穩步發展。據自治區社會勞動保障廳負責人介紹,西藏陸續出臺了一些再就業培訓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實施再就業培訓,對新辦企業當年招用下崗事業人員達30%以上的,免征企業3年應繳納的營業稅、所得稅。
為了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去年,西藏組織了數十期職業技術培訓班,對失業人員進行電腦、烹調、縫紉、汽修、駕駛、繪畫等方面的培訓,近5000名下崗失業人員掌握了一技之長,并走上了工作崗位。
福音之十陽光計劃讓高原人“消費太陽”
記者王淡宜報道:鄰居家來了一位從阿里牧區來的鄉下親戚。臨走的時候,小伙子從拉薩魯布路太陽能用品一條街買走了兩套總價值1500多元的太陽能光電板。據說在西藏偏遠的草原牧區,太陽能發電設施是如今最時髦的高檔嫁妝。
為了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西藏自治區有關部門和科研人員付出了40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上世紀70年代初期,自治區工業建筑設計院制成的采光鏡面為2平方米的圓柱拋物開水器,104分鐘可以燒開120千克水;1979年,自治區科委成立了太陽能研究室,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先后進行了箱式太陽灶、太陽能烤箱、太陽能開水器的研制工作,并從上海引進了如今已經走進千家萬戶的“鋁翼式”太陽灶。
西藏太陽能利用工作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戰略行動是于1990年開始實施的“西藏陽光計劃”,共分為三個階段實施,計劃累計推廣太陽灶5萬臺,興建太陽能溫室1萬平方米、興建太陽能采暖房20萬平方米、推廣太陽能燈1萬套、推廣熱水器1.5萬平方米、推廣太陽能光電設備150千瓦。當這些設施全部完成后,預計每年節約的燃料可折合標準煤7萬噸,節約燃料費4000萬元;1萬平方米溫室每年純利潤1000萬元以上,合計每年可形成經濟效益5000萬元,社會生態效益更為突出。
如今,無論是在城鎮,還是農牧區,太陽灶是尋常物,還有太陽能燈,人們用來燒火做飯,點燈照明。寒冬里,人們在熱情地“消費”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