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瓦白墻、雞鳴犬吠,構成了家鄉那一道悠然自得的田野風光,在女兒子純還沒入園之前,多半是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一直耳濡目染著淳樸的鄉音風情。爺爺則按照當地的飼養習俗,在自家樓房的圍墻邊搭起了一間雞窩,奶奶便“夫唱婦隨”地養起了雞兒,也不知自何時起,那兒竟成了子純經常光顧的“樂土”,公雞、母雞、大的、小的、花的自然成了她的“好朋友”。
說來也怪,為何小動物對于孩子的吸引力如此之大?一向不太關心別人的子純,卻與奶奶搶起了喂食的“生意經”。偶爾遺落在地上的幾顆飯粒她也不放過,用稚嫩的小手撿起后便姍姍跑去,使勁往雞圈的網眼里塞,這下可樂壞了雞兒,個個爭先恐后地跳起來搶食,即便是子純條件反射般地迅速收回小手,卻依然免不了被啄到。盡管如此,依舊擋不住她對雞兒的“一往情深”。你瞧!雞窩邊一小塊地方被掐成了“不毛之地”;最讓人意外的是小女能夠幫著大人揀菜了,趁機也好歹撿些綠葉用以改善小雞的“伙食”。原來,醉翁之意在不酒呀!
若是天晴,在夕陽西下時分便是我家雞兒“放風”的時候,生怕它們跑遠了,調皮的子純便會追趕著并一把抓住“束手就擒”的小雞媽媽,樂不可支地“騎”著它回家來。不過小屁股可是不敢真坐的,就怕壓疼了“寶貝”雞兒。
子純是相信雞兒也能夠說話的。每一聲“喔喔喔”、“咯咯咯”,在她看來都是在傳遞著某種信息。她總會在傾聽之后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老公雞在說什么呢?”“自己——穿——衣。”“把手洗——干——凈。”孩子懂事多了,特別愛聽“雞”的話兒,與雞的感情真正是與日俱增。
然而卻在此時,可憐的雞兒遭受到突如其來的厄運襲擊,它們帶著孩子的愛和眷戀,在一天夜里竟然全部被偷走了,“雞去樓空”的雞舍依然擋不住孩子偷偷駐足留戀一番。從此,子純對賊特別“痛恨”,表示自己堅決不會做“賊伯伯”的。感慨之余卻讓人多了一絲欣慰。
編者語:研究證明幼小的兒童具有泛靈論的特點,他們把世間萬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他們會和自己心愛的小雞、小兔子說悄悄話,會因為碰落了花盆中的花朵而傷心落淚,在他們眼中,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生命力,都是可以與之溝通交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