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成長的過程中,爸媽再怎么小心,也免不了跌跌撞撞,給身上留下幾個小傷口。別小看這些小意外,寶寶細皮嫩肉很容易變得烏青疤紫的!如果能在第一時間正確處理,可以讓寶寶長大后可省下不少的遺憾哦!
嬰幼兒受傷后,傷口的第一時間處理非常要緊。舉例來說,清潔方法錯誤會留疤,必需縫合的傷口未及時縫合也會留疤.亂擦藥膏也會留下不美觀的疤……總而言之,影響是極為深遠的。爸爸媽媽最常有的錯誤觀念是,寶寶一受傷就慌慌張張地趕快幫寶寶消毒,生怕因為自己的“疏忽”而讓細菌有機可趁,于是雙氧水、消毒藥水、碘酒樣樣都來,只為幫寶貝把細菌殺光光。然而這樣的做法,結果不僅是抑制了人體本身的免疫系統,降低了白血球記憶殲敵的功能,還可能將附著在異物(如較大的細菌、灰塵、木屑等)上的細菌帶進傷口深層,反而給了細菌一個滋長的絕佳環境。
事實上,在傷口愈合過程中,止血應該是首要工作。
一般而言,身體出現小傷口后我們人體的血管會自行縮收五至十分鐘,血小板凝固、血塊堵住血管而止血。對于較大傷害的出血,從一受傷開始流血時,就什么都不要多想,直接以干凈的紗布或衛生紙壓迫患部,然后抬高,這是止血的最好方式。
當出血停止之后,接下來的事就是要“重建”傷口。
重建最重要的不是消毒、殺菌而是“清潔”。當小寶貝受傷時,媽咪可使用與人體體液組織最接近的生理鹽水幫寶寶沖洗,感覺會較舒適,若一時無法取得生理鹽水,可以直接以自來水替代,將肉眼看得見的異物沖掉,如此一來才能將附著在異物上的細菌送走。
要徹底清潔,第二個步驟則是以中性肥皂洗凈傷口,這是因為肥皂具有接口活性作用,可阻絕細菌進入,并且殺菌。但很多媽媽一聽到肥皂,就立即擔心會刺激寶寶傷口,引起疼痛。其實剛受傷的傷口并不太會感到疼痛,這是神經末梢功能暫時處于休克狀態,失去功能,正可利用此時將傷處徹底洗干凈。通常寶寶在最初受傷時會嚎啕大哭,主要是由于驚嚇或怕被責難而不是因為痛,所以媽咪大可放心幫寶貝洗傷口。清潔后的傷口才有資格談重建,因為一旦留有異物的傷口,長出來的皮肉新組織是無法填平的,可能會變得坑坑疤疤,很不雅觀,但清潔工夫做得完善的話,皮肉新組織才能最大限度的填平傷口。
必須為傷口保存一個“潮濕”的環境
當整個清潔工作都做好后,必須先糾正一般爸媽所有的錯誤觀念——以為傷口一定要保持干燥,才不會發炎、感染或潰爛,但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因為生物必須有水才能生存,身體上的細胞也是一樣的,傷口若過度干燥,細胞組織的重建也會停頓下來,吞噬細菌的白血球或滋養細胞的酵素化學反應等,都無法進行下去,結果是造成傷口愈合困難,因此,想讓傷口迅速恢復,必須為傷口保存一個“潮濕“的環境。
所謂的“潮濕”的環境必須是有點濕又不會太濕,否則確實會導致傷口潰爛的可能,所以最好的做法是以小紗布沾水(或生理食水)扭干或使用親水性、保濕的敷料,蓋在傷部上或塞入傷口里,再蓋上一塊較大紗布,如此一來即可提供細胞組織修護的最佳生長環境。此外,深入傷口內部的細菌、異物、臟東西,也會因為濕紗布的毛細現象,而被排除到患部外。當然在覆蓋紗布前,媽咪如果不放心,可幫寶寶涂點凡士林或眼藥膏(金霉素),可保濕且滋潤傷處。
保濕后必須做的傷口照護是“溫暖”
保濕后必須做的傷口照護是“溫暖”,因為身體上的細胞分裂若處于20℃以下,是幾乎無法進行的,所以必須讓患部保持在接近體溫的溫度最適當,換言之,即是維持在36至37℃。而保暖的方式是在濕紗布或濕敷料外層加上較大的干紗布,若是手部受傷最好穿長袖衣服,若是腳部受傷則可著長褲,以增加溫暖。
在采取了以上正確的處理后,寶寶的傷口會很快愈合,很快你就會重又看見寶寶那彈指欲破的肌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