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幼兒的天性,幼兒的生活以玩為主。玩中有樂趣,玩中有學問,我們不能過早地抹殺孩子玩的天性。教學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各種活動中都可運用玩的手段,玩與學是不可分割的。在玩與學的結合中進行教學,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師應有意創造讓幼兒樂于玩的情景。例如,在數學課認識幾何圖形時,教師要準備各類形狀的圖片和圖板讓幼兒自己擺放、對比、拼插,從而感受各種圖形的特征。這是一種有意性的玩,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教師掌握著玩的進程和目的。
其次要注意觀察無意性的玩。無意性的玩出現在幼兒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幼兒對各種事物玩的方法、認識的程度及對事物、現象的興趣點。這時,教師應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適時地加以引導。例如:當看到孩子們在拾落葉時,請他們看看落葉的顏色一樣嗎?為什么有的落葉是紅色的?和幼兒一起找找資料,學習落葉樹的種類。這是一種很好的學與玩的結合。但是,在進行學與玩教學時,教師應有一定的觀察和組織能力,密切跟緊幼兒的游戲進程。教師要作為幼兒游戲中的參與者和引起者,使幼兒的玩為教學目的服務。
對于幼兒來說,接受任何一個玩法都需要一個過程,不能一步登天。因此,教師無論在游戲的導入上還是在游戲材料的投入上,都應注意循序漸進。同時,選擇的有意性的玩不可強加于無意性的玩中,要使兩者自然地融合。
幼兒離不開玩,也需要學,只有玩與學相結合,才學得快樂。就像美國教育家杜威所說“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我們教師也應轉變觀念,讓幼兒在愉快的玩中學習知識,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