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作為父母往往更多地關注的是幼兒的體格發育。新近研究表明,幼兒腳的發育也應引起足夠的關注。
日本賓庫教育大學原田碩三教授,對幼兒的腳進行了長達30年的連續測量和觀察發現,兒童腳的發育目前存在著不少問題。
兒童的足弓形成延遲 原田認為,現在的幼兒足部構造和機能有些不正常。兒童的足跟寬度增加,與原來看到倒“臺”形足型相比,現在兒童的足型更接近長方形,而且這樣的兒童為數不少。這種變化使身體的重心由足弓移向足跟,從而發生姿勢不良。
近幾年多發的成年腰痛病有80%是由于足部特別是腳趾的問題而引起的;在年輕人的拇外翻受到重視的同時,幼兒中有臨床意義的拇外翻發生率也有所增加。
另外,拇趾的前端翹起來不接觸地面(浮趾)及內移、外移的病例也不少見。此外,6歲左右就應完成足弓及足底韌帶的發育,可是,現在到12歲才形成足弓的孩子并不少見。
鞋襪阻礙了腳趾的發育 原田對幼兒的足長、足寬、足圍、足跟寬、趾長等知識進行了測量,在足的測定值與月齡、身高、體重等各相關因素的比較中,左腳的足長、重心和足弓與月齡等發育因素有很大的關系,而右腳的足寬和足跟的寬度與月齡等發育因素有關。這說明有左腳是支掌足,右腳是機能足。在足的發育過程中,除了左右腳不完全一樣外,浮趾多發生在一側;拇趾關節處的異常也多發生在一側。以上這些異常情況說明:足的不正常發育可能是由于左右腳穿同樣尺碼的鞋而造成的。
另外,將普通鞋和穿草鞋組或不穿鞋組的幼兒進行比較兒童足弓的形成,足跟寬度、足跟寬與足寬之比等都有顯著差異。草鞋組幼兒的平衡性好,呈倒“臺”形的足型與有力的腳趾有利于良好體態的形成,浮趾的出現也極少。穿光滑的化纖襪子也可能造成上述問題。
原田認為,嬰幼兒時期的足部發育很重要,家長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新生兒的腳趾是張開的,2歲左右時腳趾開始收攏,3歲左右逐漸形成較穩定的倒“臺”形。幼兒2-5歲時的足長約為成人的一半,小學入學時達成人足長的四分之三。人所特有的足弓是由7塊跟骨組成,其中跟骨和距骨在胎兒時期逐漸骨化。然而現在導致幼兒腳發育的變化,有下列原因:乘車的普及和步行減少(步行時腳趾的作用不可少);反復進行停停走走的玩法及球類活動等使用腳趾運動及游戲減少;凸凹不平的地面沒有了,促進足趾功能的發育的環境因素減少;幼兒所穿的鞋及襪子不合適;脊柱前凸、后凸等問題將是身體重心放到足跟上的幼兒增加;O型、X型腿或足內、外“八”字現象的增加也影響到足弓的形成及足趾的良好發育。
鑒于上述原因,幼兒保健專家提出如下建議,請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1.鼓勵孩子多步行鍛煉;2.選擇鞋時注意左右都合腳、鞋底要有一定的彈性 ;3.選擇襪子以透氣性較好的棉襪為宜,而且不要過緊,以免限制孩子腳的活動 ;4.脊柱畸形、O型、X型腿、足內、外“八”字的幼兒要及時進行及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