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孩子多留些空白
文/羅靜 蘇州幼兒師范學校附屬花朵幼兒園
觀察 小曦是班上最晚被接回家的一個,一到放學,別的孩子都盼望著早點回家,小曦卻不然,每次等到其他小朋友一個個被接回家的時候,她更忙活了,一會兒到黑板上畫畫,一會兒把圖書角的書拿出來一本一本地看,最近她又迷上了鋼琴,干脆打開琴蓋,拿出來一本書當譜子,坐在凳子上彈起鋼琴來了,這樣還不過癮,索性站著,一只腳還得踩著下面的踏板。
分析及對策: 小曦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喜歡嘗試新鮮的事物,對不同的事物都會產生很濃的興趣。對于這樣的孩子,保護他們的探索欲,興趣是至關重要的,當孩子出現對某方面的需要時,而且這樣的意愿很高時,教師就應該是幼兒發展的支持者。在這里我便給小曦提出一個小要求,也是唯一的要求:玩過后必須把所有的玩具都整理好,否則下次就不能玩了。這個方法很有效,小曦養成了整理的好習慣。
反思 在這一現象的后面,我又不難看出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孩子的學習活動時間是由幼兒園硬性統一規定的,因此,教學活動中孩子感興趣的問題往往因“時間緊迫”無法進一步探討;自由活動中孩子有了新發現,又由于作息時間是“一環扣一環”而無法進一步思考;游戲活動、戶外體育鍛煉更是被一張張“科學”、“合理”的安排表所控制。孩子整天忙忙碌碌為的是完成老師預訂的計劃,而孩子幾乎沒有自由,更談不上自由。小曦的種種行為表現正體現了這一點,她對各種事物的探索、擺弄欲在“滿滿的一日生活”中得不到滿足時,就只能利用放學的這僅有的一點點屬于自己的時間段中發泄出來了。孩子經常會在平日的活動中向老師提出“老師,我想玩橡皮泥”,“老師,我想……”
給孩子留些空白,當孩子們有了點滴發現,給予充足時間促使孩子不斷產生問題并解決問題,還孩子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使孩子的自主探索得到滿足,他們一定會有很多新發現,我們亦能從中收獲很多。
自己的問題自己辦
文/黃名燕 南寧市衛生系統保育院
我們班男孩子偏多,其中有幾個孩子特愛調皮搗蛋。為了減少這現象的發生,我就經常教育孩子有事就告訴老師,老師來幫你解決。于是孩子們成天“老師老師”地喊個不停:“誰誰打了誰了”,“誰又亂丟東西了”什么芝麻綠豆的小事都來向我報告,有的還告訴父母,甚至有的還告訴早上送孩子的別的家長。
現在的孩子都很要強,總是聽到他們的小報告也不能時時得到很好的解決。總不能撒手不顧吧,倒不如讓他們自己試著去解決同伴之間的矛盾。于是我做了這樣的嘗試:
首先,我讓孩子明白小伙伴之間發生了矛盾要學會自己去解決的道理。我把一些禮讓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聽,讓他們學習解決矛盾的方法。
接著,每當有孩子發生摩擦糾紛,我就把他們叫到旁邊讓其他的孩子和我一起聽聽他們說說為什么事情鬧別扭,在分析誰對誰錯,然后再讓他們自己解決,最后我再分析他們的行為和解決辦法。必要時我及時與家長溝通,征求家長的意見,爭取家長的理解與配合。
后來遇到孩子之間的一些小誤會時,我不直接參與到其中,而是鼓勵孩子,讓孩子試著自己去解決。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很少聽到孩子的小報告了。小矛盾雖然時有發生,可是動手打人的不良行為減少了,通過這段時間的教育,不僅讓孩子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懂得了怎么和小伙伴友好相處。我想,這并不是永久之計,仍然需要老師在平時多加提醒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