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民族主義者速寫:他們為數逾百萬。他們關心時事,接觸網絡,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憂患意識,有自己的道德價值標準。他們除了以網絡作為抒發情感和建言平臺之外,甚至開始在中國特色的政治氛圍里,小心翼翼地探試水溫,進行化言論為行動的合理嘗試。
中國的崛起不是回到在馬背上馳騁的漢唐盛世,而是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開放本國、融入世界的過程中,如何正確判斷民族和國家利益、對各個利益層面作綜合考量和權衡選擇,是與抵抗外敵一樣崇高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體現,但也許更為艱巨復雜。
風起云涌的網絡
7月2日清晨,成都市春熙路日資商場“伊藤洋華堂”前,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群身穿印有“抵制日貨、捍衛祖國”標語T恤衫的年輕人精神亢奮,喊著口號,不時向過往的路人分發宣傳資料。他們的目的是讓人們抵制日貨。
他們的行為很快引起了市民的關注,同時也引來了警察和商場保安。在警察和保安面前,這些“反日貨”青年“處亂不驚”,他們依然面帶笑容,有條不紊的分發傳單。因為對于他們來說,這樣的活并非首次。
一位剛與商場保安發生過爭執的年輕人激動地告訴記者:“‘七·七’事變周年紀念前夕,在成都最繁華的街道和最大的日貨賣場前,進行這樣一次宣傳,會使整個活動意義倍增。”
這群年輕人來自一個名叫“反日貨聯盟”的組織,此次活動屬于四川分會的一次宣傳,一個名為“反日貨聯盟”的網站是他們的聯絡平臺,分別維系著北京、上海、沈陽、武漢、西安、廣州、成都、深圳、重慶、烏魯木齊設的分會。
“‘反日貨聯盟’的訪問量是驚人的,到7月7日為止,僅論壇經核實身份的會員就達21097人,并且每天以數百人的速度遞增,同時在線人數通常會在數百人。”網站主管人員黃紅明在電話中興奮地告訴記者,“在全國,像我們這樣抵制日貨的網站越來越多,大家的動機源于一種民族主義精神,有人叫我們網絡民族主義者。”
據其介紹,目前全國類似“反日貨聯盟”一樣具有網絡民族精神且初具規模的網站至少有一千四百多家。“以每個網站5000會員計算,那將是1,000,000人的龐大群體。”
事實上,黃紅明的話并無過激之處,記者在隨后的調查中發現,這些網站的訪問量是相當大。“愛國者聯盟”、“中國保釣聯合會”等“民族網站”的管理員紛紛拿出了自己的證據,它們或是國內權威流量計數網站“太極鏈”的統計結果,或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流量統計網站arlex.com的統計數據。在記者調查的十個網站中,其月訪問量達到50,000人次的有九個。
“網民的關注真實地表現了民眾的意愿。中國不斷強大,國人的自豪感不斷增強。在民族情緒不斷高漲的過程中,中日外交中出現的‘修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保釣’、‘東海石油勘探’等事件不斷觸動民族感情,導致民眾產生了諸多對日不滿情緒,當這些零散的思潮找到了網絡這個集結平臺,便很快形成了一個巨大整體,并逐漸凸現其影響力。”中國民間保釣聯合會常務委員張先生在電話中如是說。
張先生稱,在形成網絡民族主義的過程中,各種“愛國網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們是組織者和行為實施者。媒體普遍認為網絡民族主義的“元年”是2003年,但這不貼切。因為在這之前的兩三年,網絡民族主義已頗具人氣,直至發展成今天不可忽視的思潮。
號召力與影響力
“他們的行為是幼稚的,經常會有諸如情緒化和缺乏全局意識的錯誤發生。僅以‘反對日貨’而言,同盟內部就存在分歧,有人稱凡是日產的東西就不買,而另一部分人則表示中日合資公司在內地生產的產品,就不應當拒絕。”一年前退出“反日貨同盟”的重慶籍人士李某認為,反日貨不應與民族主義相提并論,它是一種缺乏影響力和實際行動的行為。
但他承認,這樣的思潮是極具號召力,有時會有一呼百應的效果。但有很多人會在網上發了一篇言辭激烈的反日貨帖子后,馬上又端起一臺SONY相機給家里人樂呵呵地拍照。
“他說的是很久以前了解到的情況,今天的很多行為已經有了實質性進展。”“反日貨聯盟”北京站的工作人員殷皓反駁。他稱現在會員們的行為不僅有嚴密的章程,而且有更多實質性的活動。
殷皓表示,通過探討,最近網站對“反日貨”作了一個比較科學的定義。即在有選擇的情況下,盡量不買賣日貨;特殊情況下,并不反對買賣日貨。對于日本獨有的優秀的東西,應該毫不猶豫地學習、利用和吸收。反日貨的目的在于打擊日本軍國主義的企業,保護民族工業。反日貨是將來時,即以后盡量不買賣日貨;對于已經擁有的日貨,要物盡其用。
這種定義在網上得到了大多數會員的支持,并被多家“民族主義網站”采納,同時也在網上廣為流傳。除了是理論的“巨人”外,這個網站在行動上也毫不滯后。自2003年伊始,其會員在全國各地,分別有組織地進行了幾十次形式多樣的反日貨活動。最近,網站又在籌備一次全國性的調查:“對日在華商業行為調查”,這次活動引入了調查公司的核準機制,為獲得更有力的數據,他們表示不達到法定調查數量,絕不停止。
在網絡中,“反日貨聯盟”網站早不是唯一,和它一樣擁有“民族氣節”的主題的社區眾多,匯聚著數量驚人的網民,并由它們直接牽引出一系列的社會活動。而在這些實際的活動之外,網民們將活動結果放在網上交流經驗。交流內容很多,比如有人把花大量精力整理成的一份長達十頁的日本產品名錄和替代商品名單發到網上,供網友們消費時參考。
在“網絡民族主義者”的交流中,反對日貨是比較溫和的話題,當然也不乏“保釣”之類的激進行為。中國民間保釣聯合會常務委員馮錦華表示,“保釣”活動在網上支持者人數眾多,他的電子郵箱總是塞得滿滿的,里面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言辭激烈的觀點,也有很多要求加入保釣聯合會的朋友。他同時聲稱,去年6月和今年年初的兩次保釣行動在網上都得到了大力的支持,而這些支持,不論是從言論還是從物質上都是莫大的。
“似乎國家高層也注意到了民意動向,對‘保釣’行動,都允以默許的態度。”馮錦華認為無數網友的言論對于“保釣行動”的成功來說功不可沒。
“國家已經注意到了民眾的意愿,雖然有些捉摸不定,但這似乎是網絡所帶來的最讓人興奮的事情。”為了感謝網民的支持,他主動擔任了“反日貨聯盟”網站的顧問。
和馮錦華一樣,同樣隱隱感受過這種號召力和影響力的還有愛國者同盟網管理員劉鋒,他在電子郵件中敘述道:“2003年7月初,一個網友告訴我‘京滬高鐵’將引進日本的新干線技術,我馬上查資料寫了一篇關于‘京滬高鐵’之于日本經濟的文章,文章發在論壇上,應者無數。后來我又搞了個簽名活動,短短10天,竟收集到八萬人的簽名,我覺得這是不可忽視的民眾的意愿,于是我將這一結果告知媒體并通知了鐵路部門。”
劉鋒發起的簽名活動經媒體報道在國內引起了掀然大波,“雖然我們無法得知日本在‘京滬高鐵’項目上最后的落敗的原因是否與民族情緒有關,但可以肯定地說,這是我們滿意的結果。”
“主流人群”思考
網絡民族主義的影響力難以估量,無數的電腦屏幕背后的“網絡民族主義者”同樣難以捉摸。他們是一個怎樣的群體?為了尋找答案,記者在“反日貨聯盟”網站工作人員的配合下,進行了一次以網站不計名投票(仍在進行)、電子郵件問卷形式的調查。
在網站不計名投票的調查中,記者以“日本一些右翼企業支持日本政府修改教科書,篡改侵略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歷史,否認南京大屠殺,淡化侵華罪行。這些支持修改教科書的企業,同時有大量商品在中國銷售,如果你知道某個日本企業支持修改教科書,會不會對你購買該商品產生影響”為題,共對3380人進行了調查(截至7月7日),其中認為肯定會產生影響的有3155人,占受調查人數的93.34%;認為不會產生影響的共84人,占2.485%;表示可能會產生影響的141人,占4.171%。
“反日貨聯盟”網站總編張建勇表示,這只是針對普通網民的一次調查,如果在會員中進行調查,同意“抵制日貨”可能達到100%。
然而在這些高度集中的意見背后,究竟是哪些人在支撐著這個結果?記者隨后根據該網站提供的一份多達1500人的注冊員會名單(占該網站會員人數5%,僅含Email地址),采取群發郵件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郵件的回復率達是70%。據重慶一家調查公司的專業人士稱,在網絡調查中,如此高的回復率是罕見的。
通過分析軟件計算,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20~30歲年齡階層的網民屬于“中堅力量”,占51%,其次是15~20歲的青年學生,占44.8%,而30歲以上的人士僅占3.2%。據張建勇分析,這主要和受調查者的生活方式有關,如果各個年齡階段的人群接觸網絡的時間均等,30歲以上這個年齡階段的比例會增大許多。
而與這種熱情相反,另一個調查結果卻更有思考價值。在“把網絡民族主義從網上搬到網下”這話題面前,僅有30.7%的人稱自己曾經參加過類似發傳單的“反日貨”活動。
“這并不代表他們不愿意,實際上很多會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站長黃紅明就擁有一個業務型的公司,平時他不得不疲于應付各種各樣的事務,你能說他不想參與嗎?”網友“愛國者”在該站的公共聊天室稱。也有網友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這些人多半是“網上鬧哄哄,網下沒影蹤”。
記者隨后又從伊藤洋華堂等幾家日資公司了解證實了這位網友的看法,這些公司紛紛聲稱幾乎感覺不到市民反日貨情緒帶來的影響。西安交通大學的反日貨聯盟會員“笑面虎”深信記者的調查結果。他告訴記者,勸阻身邊的人不購買日貨并非易事,有時候還會被人家當成瘋子。
于是,他只能“曲線救國”,通過質量和性價比來讓大家轉變觀點。一次他發現在商場中一臺東芝彩電嚴重偏色,便在每次逛商場的時候都會把朋友拉到電視前轉一圈。“但有時候我也很矛盾,比如在為同學裝電腦時我會為他選維修方便的SONY光驅。”他很迷惑。
重慶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楊院長分析,這種在網絡中鼎盛的“民族主義”,實際上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如從經濟領域內思考,是一種不科學的消費行為。消費者選擇商品的標準應當是商品的性能價格比,并不是它的產地。國家選用購買哪國的技術和產品,應當首先從經濟角度出發,不應有太多民族情緒。
雖然網民們的行為是以愛國為出發點,但國家的強盛僅僅有民族情緒是不夠的。如果按照反日貨的標準,漢城應當是成功的典范,因為你在漢城很難看到日本車。但其原因是韓國的汽車工業已經在本國汽車市場占據了絕對優勢,日本車無法立足。
“所以,中國的崛起不是回到在馬背上馳騁的漢唐盛世,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開放本國、融入世界的過程中,如何正確判斷民族和國家利益,對各個利益層面作綜合考量和權衡選擇,是與抵抗外敵一樣崇高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體現,但也許更為艱巨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