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一下通緝令的前世今生,就會發現,對付那些四處流竄得罪犯們,人民戰爭永遠是最行之有效的戰術。
古典通緝令
中國古時候的通緝令又叫榜文,通緝犯的年甲、貌相、貫址全羅列其中。不過榜文并非專門的通緝令,官府發布的一切文告,都可統稱為榜文。從春秋戰國開始,榜文便用以緝拿犯人。東漢光武帝劉秀就曾經被王莽滿世界貼榜文通緝。唐宋以后,執法者在查緝罪犯時也開始利用體貌特征。當時遇有逃犯,官府便開具“海捕文書”,四處“張掛榜文”,上面除寫有逃犯的姓名、年齡、籍貫和體貌特征外,往往還配有逃犯的畫像,即“畫影圖形”,以便官民辨識和緝捕。而西方在1952年才由法國人沙博發明“畫影圖形”,用以追捕逃犯。
現代通緝令
我國目前的通緝令有A級和B級兩種。A級是為了緝捕公安部認為應重點通緝的在逃人員而發布的命令;B級是公安部應各省級公安機關的請求而發布的緝捕在逃人員的命令。A級主要適用于情況緊急、案情重大或突發惡性案件。對抓獲被通緝人或提供有關關鍵線索的有功者的重獎,通常是A級不少于5萬元,上不封頂,B級不少于1萬元。張君、靳如超等重犯,都上了A級通緝令。馬加爵的20萬元賞格,則創了A級重犯懸賞新高。
其他國家的通緝令和我國大同小異。比較出名的是美國FBI(聯邦調查局)的“十大通緝要犯”,該排名每年公布一次,空缺遞補。這個名單上最著名的人物還得算是基地組織首領本·拉登,美國人為他設置的賞金是5000萬美元。
網絡通緝令已經成為通緝罪犯的一種常規形式。2002年11月,美國聯邦調查局還別出心裁的將巴爾杰的通緝令制作成彈出廣告,在全球范圍內發布。據預測,全球平均每月有約1.18億人次將會在網上看到這個通緝令。
另類通緝令
近年來最有創意的可能得算是美國佬緝拿薩達姆一伙的撲克牌通緝令了.
據美國“廣告時代”網站報道,這個創意并非出自五角大樓情報人員,也不是某著名廣告公司,而是一名叫斯普林斯頓的年輕印刷工人。據稱,美軍一開始想到的通緝伊高官的辦法是以普通傳單和通緝令形式在伊拉克大量投放,這一任務交給了斯普林斯頓工作的那家印刷廠。好玩牌的斯普林斯頓突生靈感——何不把這些通緝對象都印到牌上。他立即登上美軍中央司令部的網站,給負責官員發了一封郵件,講了自己的想法。沒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回信,他的創意被采納了。撲克牌通緝令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到目前為止,55名被通緝者只有11人還在逍遙法外,最近一個被逮住的倒霉蛋是伊拉克前政權第48號人物,前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卡迪西亞省主席穆赫辛·哈德爾·哈法吉,此君代號方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