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德·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1593~1652)是17世紀被稱為“光線大師”的法國畫家。他一生的作品都在描繪神秘的明暗,畫面出現燭光、油燈或者不可知的發光光源,對象的受光部位明亮,光景深褐,明暗對比強烈,散發出神秘的美,他筆下樸實端莊而理智的人物,在古典寫實中富有一種崇高的精神性,令人難以忘懷。
喬治·德·拉圖爾畫風與眾不同,專擅表現夜間蠟燭光線下的事物,人稱“夜間畫”。 他的藝術靈感取自法國東北部洛林地區。其畫作個性鮮明,極富性格特點。用色濃重艷麗,構圖獨特、富于文學性,表現了極強的寫實功力。
“夜間畫”,這個術語源自于意大利文,即“夜間的光線”的意思。自從拉圖爾首創這種畫法以后,深受教會的歡迎。這種繪畫能造成一種神秘感,產生不可想象的宗教效果,于是,宗教界一時把他的“夜間畫”看成當代油畫技術的最高成就。而拉圖爾在夜光的明暗描繪上,也到達了盡善盡美的境地。
拉圖爾的作品不在于美化生活或使畫面富有詩意,而是借圣經題材來表現夜光效果。比如,他曾用圣經中堅信上帝而獲拯救的妓女抹大拉的故事,畫了多幅《油燈前的抹大拉》,目的是試驗在夜間燭光下明暗對比的色彩效果。
“夜光畫”一定程度上也傳達了窮苦人的生活情味?!赌窘呈ゼs瑟》(作于1645年,現歸南特博物館收藏),雖然畫的是宗教題材(木匠約瑟是圣母馬利亞的丈夫),但畫上所表現的卻是現實生活里一個終日艱苦勞動的農民形象。畫中的木匠形象十分高大,有頂天立地之感。他躬下身子,正在給一塊木樁鉆孔,在一個小孩秉燭照耀之下,老木匠的頭部刻畫得十分細致。顯然,他的歲數已很高了,卻還在干著這種力不從心的體力活。燭光照見了畫上所有的細節,色調被一種棕色統一了。拉圖爾往往不表現瑣碎的細節,背景越簡練越好。他的嚴謹的造型結構,僅僅是靠燭光的奇特效果來體現的。
1650年,拉圖爾又完成了一幅《圣彼得不認主》,不料這幅畫在藝術界引起激烈的爭論,遂之產生對他這種過分強調燭光明暗的畫法的不滿。拉圖爾探索一生的藝術結晶,眼看著將要被否定。雖然30年后這些作品再度被畫界承認,但在路易十四時期,他這種“夜間畫”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