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繪就了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的發展藍圖。合川市地處西部不發達地區,經濟基礎薄弱,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地區。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96.3億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6 336元,僅相當于790美元。在這樣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就需要我們立足合川實際,創造性地貫徹“十六大”精神,如期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體地說,我們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基礎設施建設: 小康社會助推器
基礎設施建設對帶動一方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一次次在我們的建設事業中顯現,而衡量小康社會的首要一個標準就是當地經濟的繁榮程度。因此,基礎設施建設可說是實現一方社會小康的助推器。
合川地處嘉陵江、涪江、渠江交匯處,歷來是重慶通往川北、陜西、甘肅等地的交通樞紐和經濟走廊,是川東北、渝西北重要物資集散地。
合川自然資源豐富,三江流域面積77平方公里,年流水量750多億立方米,相當于一條半黃河,素有“水甲西部”之稱,其中可用于發電的水利資源達70多萬千瓦,是重慶的“供電之鄉”。境內現有煤總儲量3.7億噸,天然氣20億立方米。然而,縱有如此豐厚的自然資源,由于種種原因卻“養在深閨人未識”,沒有能變自然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經濟發展仍長期受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制約。
為確保小康目標的實現,合川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把加快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合川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
首先,通過多年的努力,現已建成渝合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遂渝快速鐵路、武合高速公路、嘉陵江濱江路等項目。
其次,做好嘉陵江合川草街航電水利樞紐、嘉陵江合川利澤電站、涪江合川富金壩電站、重慶合川雙槐火力發電站、合川三匯坑口電站和22萬千伏輸變電工程開工的各項準備工作,努力把合川建成裝機規模達300萬千瓦的重慶能源基地。
再次,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抓住城鎮建設和公路、鐵路、電站等重點項目建設的機遇,加快發展以水泥生產為重點的建材工業,力爭3至5年內水泥年產量達到500萬噸,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可靠保證。
其四,強力推進鎮街油路工程,確保鎮街今年全通油路,形成完善的公路網絡,為鎮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交通支撐。
與此同時,我們利用修建嘉陵江合川草街航電樞紐、嘉陵江合川利澤電站、涪江合川富金壩電站渠化嘉陵江、涪江、渠江的作用,實施“三江六岸綠化工程”: 在三年內沿嘉陵江、涪江、渠江岸邊營造寬200米、總長1 000余里的林帶,實現綠化三江2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0萬畝,致富農民20萬戶的目標; 以溪、河、溝、道為線,山、丘、巖、坎為點,建設萬里生態長廊; 以青山綠水為依托,“以人為本、以文為基、以水為源、以江為景、以綠為重、以園為美”,落實“城在園中,江在城中,樓在綠中,人在景中”的江城規劃,打造合川綠色江城特色,實現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建設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生態文明。
農業: 小康社會的保障
我們所提的農業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而是現代農業。當然,農業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第一產業,作為小康社會的保障的地位是不變的。
要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就需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走發展特色經濟之路,大力推進五大特色產業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結構調整步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第一,大力發展生豬產業。以發展PIC豬為重點,力爭達到全市年出欄肉豬150萬頭。以云門種豬場為依托,興建輻射全國的大型仔豬批發市場,建成全國最大的PIC種豬繁育基地,無疫病生豬出口基地,促進生豬產業成為合川第一大支柱產業。
第二,大力發展蠶桑產業。培育三大主體,創新體制,建設10萬擔優質蠶桑基地,形成栽桑、養蠶、繅絲、制衣產業鏈,推進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進程。
第三,大力發展葛及中藥材產業。建設10萬畝粉葛基地,搞好醫藥針劑、提煉黃酮素和保健食品等系列產品深度開發,培植壯大葛產業。
第四,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產業。抓好5萬畝優質蔬菜基地建設,擴大青草壩蘿卜種植規模,扶持龍頭企業搞好深度加工,形成拳頭、創立品牌。
第五,大力發展水產產業。發揮三江優勢和西南農業大學水產學院人才、技術優勢,加強校地聯合,建好南方大口鯰原種場,發展青波、白甲、江團等優質水產品,興建水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建成重慶地區優質商品魚生產基地。
通過努力,到2005年,五大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6億元,幫助項目區農戶年收入4 540元,使他們的小康之路又向前邁進一步。
工業: 崗位帶來小康機會
人們靠工業帶來的大量就業崗位維持生計,進而尋找下一個機會實現他們的“小康”夢。
合川在工業方面初步形成了以食品業、建筑建材業、輕紡業、醫藥化工業支撐的工業體系,而要實現合川的跨越式發展,就需要分類指導、突出特色,加快四大園區發展步伐。
一是加快合川工業園區建設。建立啟動資金和招商引資周轉基金,利用重慶主城區退二進三的機會,吸引重慶主城區工業企業向園區轉移和外地優勢企業進園落戶; 扶持優勢企業加速技改和資本擴張,培植紡織、生物制劑、食品、機電等支柱產業和環保、信息等新興產業。
二是加快合川建材工業園區建設。重點發展特種水泥、化工產品和新型高檔裝飾材料,構建鹽井、三匯工業走廊,建成資源富集區和經濟增長區。
三是加快太和絲綢工業園區建設。吸引繅絲、織綢和服裝加工企業進園落戶,加快小絲廠改組改造,組建絲綢集團,帶動優質蠶桑基地發展。
四是加快清平玻璃工業園區建設。引進先進工藝、設備和人才,加快技改步伐,提升科技含量和產品質量,與國內外玻璃企業配套聯合,組建集團,創建玻璃之鄉和重慶市玻璃出口基地。
到2007年,四大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50億元,稅利5億元的目標,帶動人們奔向“小康”路。
人才: 支撐小康社會的基石
有專家指出,西部地區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主要是在思想觀念和人才素質上的差距,阻礙西部地區人們追求小康生活的步伐的,也就是這種差距。
要改變這種狀況,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大力發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合川在基礎教育穩步發展的基礎上,著眼于未來,主動走出去與有關部門協調,創新辦學方式,成功引進重慶工商大學國際派斯經濟學院、西南師范大學行知學院、西南農業大學水產學院、重慶大學網絡學院、重師海萊學院、重師影視學院。我們還將繼續以義務教育為基礎、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為重點,終身學習為核心,構建多形式、多層次、開放性、立體化的終生教育體系和網絡,創建學習型企業、學習型社區、學習型機關、學習型團體,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步伐,形成有利于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機制、社會輿論和文化環境,提高市民素質,培育更高水平的新社會主義建設者,增強合川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人才支撐。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它標志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都將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將以“十六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探索西部區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路子,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為合川早日實現這個偉大戰略目標而努力奮斗。
向可文,男,漢族,1968年5月生,重慶開縣人,工商管理碩士。現任中共合川市委副書記、合川市人民政府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