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有嚴格的規定,它的評選方式極為秘密:自19世紀起,這項全球最大的獎項完全按諾貝爾的遺囑在進行著。那么,這舉世聞名獎項的評選委員會究竟是怎樣運作的呢?
每年12月12日,瑞典成了全球注目的中心
這張薄薄的紙,上面短短幾十行字,這是他在孤獨中于1895年在巴黎留下的遺囑,他的妻子也是在他死后才發現了這份遺囑。也正是這張紙,誕生了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獎項:諾貝爾獎。若干年來,這項大獎的頒發都要激起巨大反應,有時還引起了爭論。
在這些獎項中,三項自然科學獎的份量最重:醫學獎、化學獎和物理學獎。另外兩項獎:文學獎與和平獎略顯遜色。自1969年起,增加了經濟學獎。總共六項獎項,頒發給本世紀最杰出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弗萊明、薩特(他拒絕接受這一獎項)、加繆、阿歷山大·索仁尼斯基、威利、勃蘭特、威廉·??思{、塞繆爾·貝克特、尼爾斯·玻爾和居里夫人……這長長的一連串名字宛如璀璨的巨星,只是缺少弗洛伊德、普魯斯特和甘地。
在這成功的背后蘊藏了什么秘密?這個僅有11名雇員的機構是如何運作的?瑞典,這個僅有900萬人口的小國,通過怎樣的手段,使它在每年12月12日成為全球注目的中心?
這天是諾貝爾獎頒獎的日子,不管發生怎么情況,這一儀式是雷打不動的。下午3點,黃昏降臨,這些榮獲諾貝爾獎的新人聚集在斯德哥爾摩的大旅店里,隨后他們動身前往市政劇院,他們步人了擠得水泄不通的大廳,坐在鋪滿鮮花的臺上,這些鮮花全是諾貝爾去世時的小鎮圣雷莫市政府贈送的。下午4時30分,樂隊齊奏,全場人員起立,歡迎王室成員的光臨。隨后是發表講話,頒發證書和金質獎章。
1991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皮埃,吉勒·德熱耐回憶到當時的情景,他說:“在這莊嚴而又洋溢著童趣的氣氛中,慶?;顒右频搅耸姓髲d。我們坐在四輪華麗的馬車上,馬蹄聲不停敲打在耳邊,在庭院里,孩子們手執火炬,組成了儀仗隊。此時,我們恍惚中置身于19世紀。”隨后,宴會開始了。宴會有嚴格的程序:晚上7點,打開香檳酒,65張形成穗狀花序的桌子圍繞著國王的桌子,燭影搖曳,每年的菜譜總是這些:頭道菜是海鮮,主萊是鹿肉,甜點是冰淇淋。1350名來客用的全是鍍金餐具。用餐結束后,賓客到大廳里去,在那里,所有諾貝爾獲獎者逐一受到國王接見,交談從不超過五分鐘!深夜23時,如同瑞典所有宴會一樣,慶典宣告結束。
今年諾貝爾獎得主的獎金為140萬歐元
豪華與奢侈的儀式并不是諾貝爾獎聲譽全球的惟一原因。應該說,這筆獎金的數額之高更令人稱羨。諾貝爾基金總會長米歇爾·索勒曼指出:“諾貝爾希望那些有天賦,但生活貧困的30歲至40歲的研究員用這筆獎金過上比較安穩的生活,它相當于大學教授15年的薪水?!敝Z貝爾在遺囑里詳細地規定了這筆遺產該怎樣使用:他的遺產將被投資到風險低的產業中,其本金利息作為每年的獎金。諾貝爾極為富有,1867年,他發明了炸藥。在他一生中,他開辦了數百家工廠,擁有355項專利權。他未婚,也沒孩子。他對家庭不太信任,他認為接受遺產“會使人無所事事,帶來災難。”諾貝爾從巨額遺產中僅拿出了200萬瑞典克朗給他的兄弟們,而留給基金會的款項高達3100萬,按今天牌價來計算的話,相當于16000萬歐元!
精明能干的瑞典理財專家管理著這些投到巴黎和紐約的證券交易所里的資金。那數年來,它為每個獲獎者的可觀款項提供了切實的保證。但它還是遇到了一些問題:1998年,有人曾在英國報紙《觀察家》上揭發,說基金會給一些軍火商投資,這消息未免有些令人沮喪,盡管基金會會長米歇爾·索勒曼一再聲明,基金會避免將這些資金投到那些從倫理角度上看可疑的投資。2001年金融泡沫過后,基金會會長米歇爾·索勒曼承認:“我們損失了20%?!钡幢闳绱耍@筆資金還是讓人們大有施展手腳的余地。2003年,每個獲獎人可以得到140萬歐元的獎金。
一旦意見相左,可投硬幣來決定獲獎人
除了金錢上的誘惑,它的評選方式也是諾貝爾獎保持永恒魅力的方法之一。其訣竅極簡單:一切都是……秘密!基金會會長米歇爾·索勒曼指出:“嚴守秘密是諾貝爾獎金的基石,在諾貝爾的遺囑中就作了這樣的規定?!毕胫李C發諾貝爾醫學獎的50位顧問委員會成員的名單嗎?這是秘密!想知道先期調查委員會的15位成員名單嗎y這也是秘密!這樣做是為了避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這種壓力歷來就有,如今也存在。甚至表面上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也會遇上閉門羹,“你每年收到多少有關提名的建議書?”委員會的秘書漢斯·諾瓦勒的回答往往是:“知道這答案,真的是那么重要嗎?”
人們目前知道的只是,評選委員會每年邀請了“數千人”來提供候選人的名單。有的是“特邀”的知名人士,有的是屬于著名大學或研究機構的人,例如,2003年的法國國家衛生與醫學研究所所長克里斯梯安·伯雷索。當然,這些名單也是需要保密,但唯有諾貝爾和平獎的頒布成了這近乎偏執的保密的例外:諾貝爾曾決定他回到挪威來頒發這一獎項(當時它沒有從瑞典分離出來),直至今天依舊如此。
2002年,諾貝爾基金會委員會獲悉,根據瑞典有關部門的規定,瑞典所有大學都必須執行公開、透明的政策,而該委員會當時隸屬斯德哥爾摩大學,所以它也必須執行這一規定,對公眾公開它的檔案材料。這引起了它的不安。為了不違背諾貝爾基金會的原則,該基金會決定離開斯德哥爾摩大學,改變章程,成了獨立機構。這方法簡單,卻有效。它惟一的讓步是:50年后,這些獲獎的材料才可查閱!在1953年的評議資料已可以在基金會的互聯網上查閱,該網站每年來訪人數達1500萬。網站的負責人阿爾夫·林貝爾同意:“可以再縮到30年?!被蛟S有一天……
1991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的皮?!ぜ铡さ聼崮蛯θ鹗咳藢芾砉ぷ髋c保密能力,他極為贊嘆。在一次偶然機會中,他途經斯德哥爾摩,他和一些學者談到了評選的事。數天后,他才知道這些學者都是委員會的成員。但在當時,他絲毫沒得到任何細微的暗示。當然,有時候還是有些消息會透露出來: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伊朗律師阿卜迪在頒獎前的幾天,一個朋友告訴她,她被列入了候選人名單中。1980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讓·多塞也是如此,在宣布前的一個星期,他得到了可能獲獎的消息。但這樣消息透露畢竟不多,而且它也沒有影響前期的調查工作。
評選過程漫長而復雜,委員會必須花8個月的時間來研究這些候選人的材料,檢查這些研究的有效性,保證這些成果出自被提名人的手。同時還要找他的朋友或合作者,對他的品德進行秘密調查。這些調查工作的預算為每年350萬歐元,這是基金會的第二大開支,僅次于獎金。按基金會會長米歇爾·索勒曼的說法,“在撇去一系列泡沫后”,最后幾個名字出現在審議的討論中,討論將持續半天左右。關于這討論,至于投票條件,這些均屬于秘密。至于審議會,尤其是有關委員會的推薦和顧問委員會的安排,更不會有任何透露!但有個細節卻被人們知道:一旦選票完全相等,最后的結果將通過投幣來決定。基金會會長米歇爾·索勒曼說:“幸虧這樣的局面從未出現?!?/p>
諾貝爾在人們心目中的記憶是不會消失的
諾貝爾獎的評選盡管如此謹慎,但問題還是難免。例如,有時這表彰似乎來得太晚: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就是授給了50年代的科研項目;有時成果質量出現了問題:1949年諾貝爾獎得主葡萄牙人埃加斯·莫尼克的“劃分大腦葉片神經纖維”的療法無論如何說是難以說服人的。然而對于那些真正的錯誤,它會引起人們的憤慨。例如,1973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奧地利人康拉德·洛倫茨,他在40年代的居然發表過“消滅那些智力低下的人來保持種族純潔”的文章。米歇爾·索勒曼只得再三說明:“人們不能保證諾貝爾獲得者是圣人。應該說他們只是一些象征而己?!?/p>
幾乎在每年,評選總會引起“是否真的發給那些該得獎的人”的爭論。2003年的頒獎也是如此:美國人瑞伊蒙·塔馬迪安不惜重金購下了美國與瑞典報紙的好幾個廣告版面來推銷自己,他抱怨諾貝爾醫學獎委員將他忘記了;瓦文薩也公開地表示了他的遺憾,說諾貝爾和平獎居然給了一個伊朗婦女,而沒給他的教皇讓·保羅二世……
面對種種抱怨,米歇爾·索勒曼不作任何評論,他認為這樣的言論不符基督教傳統。他指出,基金會的規章第10條說得很清楚,我們對所做選擇可以加以說明,但我們永遠不會公開未被入選人的姓名?!边@就是規則!有趣的是,每當人們談及這問題時,米歇爾·索勒曼會用英語說:“沒有規定”,它實際反映了基金會在執行遺囑所遇到的困難。
諾貝爾獎金確實有其局限。米歇爾·索勒曼指出:“諾貝爾獎金的歷史是反映科學發展的歷史。”在過去一個世紀里,科學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已很難劃分基礎發現和實際應用,特別是在物理、醫學和化學研究領域,跨學科研究越來越多。許多研究項目往往通過小組來完成,很難確定其中的一個、二個或三個研究人員。然而,偏偏在這問題上,諾貝爾獎金的規定是明確的:該獎項必須發給個人,而不是某個小組,更不是研究機構。有人質疑,近年來,為何諾貝爾獎金得主往往集中在講英語的國家。盡管瑞典研究部部長托馬斯奧斯特洛解釋道:“這一競爭文化有時更適合美國,歐洲過于官僚,缺乏足夠的競爭力?!钡沁@樣的回答,有時會讓人感到有某種偏袒。
那么是否為了改變而變化呢?再增設些新的學科?顯然沒必要,因諾貝爾獎金還是那樣地光彩奪目,繼續令人振奮。自1991年起,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頒發了某種“偽諾貝爾獎”,對這獎項的追捧,人們從此幾乎和對待諾貝爾獎一樣狂熱。這是個惟一機會,讓那些在嚴肅中進行的,但是卻是荒誕不經的項目登臺亮相。2003年,在它頒發名目繁多的獎項中,譬如有著名的“穆菲法則”,它用物理方法來解釋:“為何果醬蛋糕掉在地上,總是沒果醬的一面先著地”;還可以讀到一份報告,談的是“母雞喜歡靚妹帥哥”的行為科學;還有與生物學有關的第一例科學論證,證明“綠頭鴨有同性戀的傾向”。當人的體內產生對病毒的抗體時,那說明了這個人還將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當這樣一種變異的諾貝爾獎項在世上出現時,它無非證明了,諾貝爾在人們心目中的記憶是不會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