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民成
王大爺今年60多歲,近段時間來不知是什么原因感到腰背部疼痛不適,四肢也疲乏無力,醫生給他作了X線檢查和骨密度測定,診斷為骨質疏松,便按骨質疏松治療,然而卻一直無好轉,而且還越來越嚴重,最后經血液生化檢查才發現是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在作祟。王大爺對此百思不解,怎么骨質疏松跟甲狀旁腺扯上了關系呢?
對“居住”在頸部的甲狀腺,一般人都比較熟悉,腫大時用手可直接摸到。而僅有黃豆大小的甲狀旁腺“躲藏”在甲狀腺左、右側葉的后面,有上下兩對,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小不點”。但“砰砣雖小,可壓千斤”,甲狀旁腺主細胞能分泌甲狀旁腺素,C細胞能分泌降鈣素,這兩種激素在人體內鈣的分配上,發揮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骨骼是人體內鈣的“銀行”,99%以上的鈣以磷酸鈣的形式貯存在骨組織內,稱為骨鈣;僅有極少數游離在血液中,成為血鈣。甲狀旁腺素即能使骨質內的磷酸鈣溶解,將鈣轉運入血液中,2—3小時血鈣即可長高;同時甲狀旁腺素在血鈣下降12-14小時后,還可促進破骨細胞的增生,加速破骨細胞的溶骨作用,使骨鈣源源不斷地進入血液中。另外,維生素D3要通過肝臟、腎臟的“加工”才能發揮作用,甲狀旁腺素能促進腎臟使維生素D3變成有活性的“產品”,就像寶劍脫去劍鞘一樣,加快小腸對鈣的吸收;還能促進腎遠曲小管對鈣的重吸收,使血鈣升高。如缺乏維生素D3,在兒童可引起佝僂病,在成人則發生骨軟化癥。降鈣素的作用與甲狀旁腺素相反,可減少破骨細胞的數量,并使其活動減弱,血鈣濃度降低。
可見,甲狀旁腺如同“天平”,使骨鈣下血鈣處于動態平衡之中。也就是說,當血鈣濃度增高時,則進入“銀行”中貯存;血鈣濃度下降時,“銀行”中的鈣又進入血中“流通”。血鈣保持一定的濃度,對維持神經、肌肉正常的興奮性十分重要。在甲狀腺手術時,若不慎將甲狀旁腺切除,血鈣濃度將下降,神經、肌肉興奮性異常增高,可發生手足“抽筋”,最后可因喉肌、膈肌痙攣而窒息死亡。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過去認為是罕見疾病而“名不見經傳”。但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和血液自動生化檢查的發展,發現的病人逐漸增多,已被認為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內分泌系統疾病。引起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原因五花八門,多種多樣,主要有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和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兩種。前者是由甲狀旁腺本身疾病引起,如果甲狀旁腺腺瘤、增生肥大或腺癌。其中絕大多數是由單個的甲狀旁腺腺瘤引起,少數是多個腺瘤或4個甲狀旁腺增生引起。腺癌則最少見,只占1%左右。后者是體內存在刺激甲狀旁腺的因素,如由于胃腸道、肝、膽、胰等臟器疾病,引起維生素D吸收不良,使小腸對鈣的吸收發生障礙,導致血鈣下降;慢性腎臟病、腎功能衰竭引起血鈣下降時,都能刺激甲狀旁腺而分泌過多的甲狀旁腺素。還有的則是因小腸、腎臟對甲狀旁腺的反應遲鈍或失去反應,或罹患甲狀腺髓樣癌使降鈣素分泌過多,也可刺激甲狀旁腺增生而發生功能亢進。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主要是主細胞分泌過多的甲狀旁腺素,引起鈣、骨代謝異常,骨鈣大量進入血液中,發生血鈣升高、骨質疏松、尿鈣排出增加。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擅長“偽裝術”,最常見的是打著骨質疏松的旗號,發病開始時出現背部、髖部、胸肋骨處或四肢疼痛,并伴有壓痛。嚴重者下肢不能支持重量,行走困難。病久后出現骨骼畸形,身材變矮。甚至臥床不起。有的在舉手投足間就發生骨折,如大聲咳嗽引發肋骨骨折,坐車顛簸發生腰椎骨折等。X線檢查可見骨質吸收、脫鈣;測骨密度則明顯下降。其次是以泌尿系結石的面目出現,是由于尿鈣升高發生沉淀而形成結石,若不能明確診斷,常會發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使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逍遙法外”。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表現隱匿,除惡性腫瘤外,一般發展緩慢,常常是“悄悄”地偷襲著腎臟和骨頭。據統計,80%的可無癥狀,或僅表現出腰痛、四肢痛等中老年人常見的骨質疏松現象。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典型的X線表現為纖維囊性骨炎,即指骨骨質吸收,鎖骨遠端破壞,顱骨表面毛糙,但這些典型表現在病人中的出現率不到5%。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病人并不缺鈣,而是鈣的分配不合理。補充過多的鈣會對病人造成不良影響,所以,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病人要控制鈣的攝入。如果對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病人按骨質疏松治療而大量補鈣,會造成“雪上加霜”的后果。可見,對骨質疏松的中老年人,如按骨質疏松治療效果不佳時,就要警惕是否是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在作怪。這時可作一些血液生化方面的檢查,如發現血鈣升高,血磷下降,堿性磷酸酶升高,就要進一步作甲狀旁腺素測定。如甲狀旁腺素超過正常2倍,就可確診為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對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治療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病人引起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放矢地進行治療,才能取得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