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泉開
中學校長許老師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剛退休清閑半年,左下肢卻給他頻添了麻煩。原是風平浪靜的左小腿,突然由下而上疼痛、麻木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癥狀變本加利,不僅麻痛范圍擴展,而且肢體乏力、僵直,走路有如踩棉花感。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于是來到縣醫院求醫,經攝拍CT片后,醫生診斷為腰椎椎間盤突出。他接受了按摩、服藥兩個月后,病情有增無減,不得不孤注一擲。同意了醫生的建議進行手術治療。
手術后似乎舒坦了一些。然而好景不長,一個多月后除了左下肢的癥狀卷土重來,右小腿、雙上肢也相繼出現麻木、無力,走路步態不穩,只能蹣跚而行。當地醫生有些山窮水盡,許老師更是如熱鍋上的螞蟻。后來輾轉來到省城大醫院,經過縝密檢查,認真分析,MRI(核磁共震)助診,才明白了這位校長患的是脊髓型頸椎病。頸4-6的椎體后緣骨質增生,椎間盤變性突出,頸髓受壓,椎管變窄。
像許先生這種“東邊打雷西邊下雨”的病態,臨床上并非絕無僅有。脊髓型的頸椎病便是典型且常見的一種。只是一些醫生不認真分析其現象與本質,由表及里,因此往往誤導誤診。
脊髓型頸椎病為何有的病人的癥狀首發于下肢?這與其頸髓段的神經纖維傳導束排列有關,亦即與此處的神經走向密切相聯。由大腦分布而下的脊髓白質內傳導長束的排列特點是:支配下肢的感覺及運動的傳導束即神經纖維在頸髓外側,而支配上肢感覺及運動的神經束則在頸髓內側。它倆特定的解剖位置,決定了它們在病理損傷下其癥狀、體征的“特異性”與恒定性。例如頸椎間盤脫出。頸段碩脊膜下髓外腫瘤等,由于它們是由外向內的壓迫、侵襲椎管內的頸髓,因而首當其沖,受災最重的理所當然是與病變最近的傳導束。正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而不可能是遠居在內側的神經首先遭殃。因而其相應受損的麻木、乏力、疼痛、足如踩棉花等癥狀,首先出現在下肢遠側,然后向上再擴展至上肢。這一病程順序也就順理成章在情理之中了。
因此,像遇到許老師一樣的病情,就該想到病根在頸部。不然,就會以假亂真,以假當真而冤枉地多挨了一刀,平添出許多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