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常青
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新聞媒體之間的商業競爭已近白熱化程度,為了提高事關生存和發展的發行量、收視(聽)率及點擊率,各路媒體的豪杰們使盡渾身解數,大顯身手,滿足了這個時代不同人群對于資訊的需求,然而,其打斗正酣時所出招數也頻有偏頗之處,漸成趨勢的新聞色情化即屬其中一種。色情新聞的負面影響已不同程度地削減了傳媒對社會應當擔負的責任與義務,明顯地為民情、為法理所不容,人們對之不應再保持沉默。
一
在南方某省出版的《新周刊》,2002年世界杯足球賽期間用于封面的女性人體照片以及上面的那行黃色大字“世界杯期間的外遇”,將其色情意識毫無遮掩地張揚出來,在受眾中引起強烈反響。翻閱該期的20篇專題文章,標題中的常用詞匯是“性高潮、性愛、性感、球球、外遇、私生活、非常男女”等,在足球帶來的近似瘋狂的氣氛中,媒體拋開了平時掩在“色情”面孔上的那層薄紗,干脆大膽赤裸一把。并且記者深知標題的文眼作用,毫不含糊地將文中的“性”趣先在大字號的標題上張揚兜售。在此之前報刊的“桃色新聞”、“黃色新聞”雖都有描述、渲染色情的文字、圖片,但還比較隱晦、節制,基本沒有超越“軟色情”的界限,但上述圖片與專題文章卻有大步邁向“硬色情”領地的嫌疑。
如果說體育新聞傾向娛樂,易于與色情碰撞,出現一些色情現象在所難免,那么嚴肅題材的報道總不至于也循此路徑發展,使新聞報道呈現相當面積的色情化吧?其實不然,當媒體的性價值取向確定,戴起有“色”眼鏡看世界時,那么無論何種題材,都能濾出“情色”故事。即使嚴肅的反腐新聞題材,也能被媒體炒成腐敗分子的私生活展示,字里行間流露著或隱晦或直露的色情意識。2002年媒體報道張二江受賄案時,從貌似分析干部貪污受賄的原因入手,對張二江與107個女人發生性關系的故事頗費筆墨,甚至有記者想起梁山好漢的108將,硬把張二江的妻子也算進去,寫成《市委書記與108個女人》、《一個男人與108個女人》,在當時極具轟動效應。2003年媒體又對原湖北棗陽市市長尹冬桂受賄一案進行報道,作為因受賄被審的女市長,她的受賄事實沒有得到媒體的看重,而一些關于其私生活的傳言,卻使媒體如獲至寶。當庭審的情況和記者的期望有所偏差時,有媒體還是以《棗陽有個女“張二江”》為題報道,拿“風流女市長”、“女張二江”做文章,媒體對一些貪污腐化干部的報道,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這也是新聞報道多樣化的原則要求,但若總從該種角度切入,劍走偏鋒,甚至不惜用謠言對報道對象的私生活進行演義,媒體的真實用意就令人懷疑。以上案例清楚地表明:當新聞媒體以情色意識去審視新聞事件時,那么許多報道題材都有變成色情新聞的可能。
電視節目在情色氣氛的營造上也頗費苦心。2003年上半年,湖南娛樂頻道出籠的新式天氣預報節目,讓所有業內業外人士稱奇:妙齡的女主持人,慵懶地躺在沙發上,雙腳搭在靠背上“秀”出美腿,襯之以昏暗的鏡頭,類似呻吟的音樂……當被指責如此包裝天氣預報節目意在誘發受眾的色情意識時,節目主持人解釋說:我很嗲,我是情色,但我不是色情。一字倒轉,媒體用意真的就變了?其實受眾的評價正中其要害:以情色的姿態挑逗、誘發人的色情意識。廣播電臺在這一潮流中也亦步亦趨,被稱為江蘇交通電臺一對“活寶”的主持人白天主持節目時語言俏皮、詼諧,到了晚間則演變成了“打情罵俏”,據夜間開出租車的司機言:開放得很,有時讓人面紅耳赤……
上述傳媒中帶有濃重色情意識的新聞雖已屢見不鮮,但大多比較含蓄曖昧,具體、直露地渲染細節的色情文字在文中的比例還不是很大,相對于網絡媒體而言,屬于“軟色情”新聞。但網絡傳媒中許多資訊的色情成分卻占主要位置,是不折不扣的“硬色情”,甚至有些欄目的內容已近“淫穢”。通過網絡流傳廣州的臺灣女議員璩美鳳被偷拍的性愛錄像,簡直可與地下兜售的淫穢光盤同論;家喻戶曉、風靡一時的木子美性愛日記,通篇圍繞性愛細節展開描述,已經“色”得不能再“色”;而一些網站中以新聞面目出現的“兩性空間”、“女性話題”欄目,以講新聞故事的口吻介紹一夜情、一夜性的具體經過,其中許多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比網絡上的色情小說還要露骨。
二
媒體報道中的色情新聞給受眾造成的負面影響是明顯的,尤其是對于未成年人來講,可能會影響他們一生的成長和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根據詞(言語、文字)的描述或圖樣的示意,接受者能在頭腦中形成新形象——再造出自己不曾感知過的新事物的形象。根據這一原理,色情新聞和圖片完全可以誘發受眾去想象自己身入其中的場面,如果不能盡快擺脫這種想象而又將其付諸實施,色情新聞與圖片就成了接受者從事色情活動的誘因和教材,而這對行為自制能力較差的未成年人來講尤其危險。美國學者丹尼士曾做過一個殘酷的試驗,將被遺棄的40名私生子嬰兒分別放在嚴格控制的籠內喂養,使其完全失去與人和社會交往的條件,幾年后40名嬰兒全部變癡①。雖然這個慘無人道的試驗因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而被迫停止,但它所證明的人因生長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致命變化的結果卻毋庸置疑。
在新聞傳播受到嚴格限制的年代,在互聯網沒有誕生的時候,色情文學是傳播宣揚淫穢行為的主要載體,色情文學的泛濫與社會上性犯罪之間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從社會道德角度來看,色情文學造成了、至少是部分造成了社會嚴肅純正的道德風氣的敗壞,進而對建立在道德基礎之上的整個社會結構形成威脅。為此各國官方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嚴厲的法律和規定,否定、限制色情文學讀物。隨著報刊事業的迅猛發展,色情又出現在新聞傳播的領地中。許多青少年性犯罪資料表明,他們的作案動機緣于色情傳播物的刺激和誘導,作案時的一些細節也受到色情描寫的影響。互聯網形成聲勢之初,各網絡公司的CEO們感慨最多的就是:互聯網是一塊靠理想主義者的青春激情推動起來的比別的傳播領域都“干凈”的區域,他們萬萬沒料到這塊“干凈”地兒會在兩三年內迅速變色,一頭扎進色情的“錢眼”里不能自拔,成為后來居上的色情傳播的主戰場。以往在外國網站才能看到的“硬色情”,如今鋪天蓋地地出現在中國互聯網中。中國受眾的視聽環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色情污染。
網絡對于色情新聞的渲染傳播,已引起有識之士的憂慮和反擊。遼寧省錦州渤海大學的教師王吉鵬,因無法忍受黃色網站對青年人的誘惑和毒害,發表了大量有影響的批評網絡色情的文章,成為中國民間的網絡反黃第一人。康國平以歷史的深邃眼光對媒體色情進行審視:“網絡色情,大多數人以為不過是每一個人的問題,于我,卻認為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的問題、一個民族的問題。魯迅看到了一個吃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因此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我看到,或者說更多人看到了一個耽情于網絡色情的民族,估計也大概是一個沒希望的民族。網絡色情,對大人們無所謂,但對于小孩子們,大抵卻要遭殃了。”②其實,即便在性開放程度較高的西方國家,也十分重視對青少年的保護,不久前西方社會合力掃除了一個大型的兒童色情網站就說明了這一點。一些有強烈責任感的傳媒人士開始聯手反對傳媒的色情化傾向,很多報紙也都收到大量讀者來信,要求封殺木子美。法律界人士從法律視角提出,按照新聞出版署對七種淫穢出版物的規定,《遺情書》因露骨地傳播性交行為、性感受,應該屬于淫穢作品。網站經營者負有審查傳播內容合法性的責任,如果構成犯罪,也要承擔刑事責任。
三
色情新聞漸次出現的原因是復雜的,歸結起來主要緣于以下幾點:
首先是從業人員自身生活觀、價值觀的異化和社會責任的淡薄。色情新聞大量出現的領域從內容上看相對集中在體育、娛樂題材,從傳播方式上看以網絡媒體居多,這些領域的編輯記者年齡普遍較輕,學歷高,收入高,思想前衛,私生活豐富,容易接受新的生活觀念。廣州一位記者撰文說:“……我對一切非強迫性非交易性的人類行為在心理上并不排斥。”這種思想觀念帶來的價值取向使他們放縱自己的欲望也引導受眾放縱欲望。25歲的木子美本人就是廣州某小資讀物的編輯,開了一個以性愛為講述內容的專欄,并在圈內小有名氣。他們將自己對于生活的理解和價值判斷表現在主持的專欄文章里,左右著新聞報道的選題和切入角度,對受眾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具有較強的沖擊和影響。施拉姆認為:“所有的電視都是教育的電視,唯一的差別是它在教什么”,推而廣之,所有媒體在傳播內容上都在教受眾一些什么,木子美們能在網站這個公共空間招搖過市,不管承認與否,她(們)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老師”,我們能指望未成年人有足夠的理性拒絕她嗎?對具有理性的成年人來講,“木子美”是作料,可視個人好惡取舍;對沒有約束能力的未成年人而言,“木子美”就是一劑殺傷力極強的毒藥。縱容毒藥存在的另一方面就是放棄責任。設想如果木子美做了母親,還會不會再將自己的性愛日記掛在網上?
其次是媒體理念失誤,以“性”為最佳賣點。近年來的對外開放和新聞改革,使媒體不斷學習歐美、港臺的新聞經驗,其中一點就是把政治和性作為賣點。但我國目前的國情對把政治作為賣點有諸多嚴格限制,因此,有些傳媒便在性領域大展身手。
再次是我國新聞管理環節的薄弱和新聞法制的不夠健全。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新聞媒體以超常規的速度發展,新問題層出不窮,令新聞監管部門應接不暇。新聞法遲遲難以出臺,現行規章制度對新聞從業者的行為缺少系統的規范和限制,以行政管理手段制約的黨報大報能在一定范疇內約束自己,而一些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媒體則動足腦筋打政策的擦邊球。如某媒體記者暗訪妓女的報道,實際上就是將整個嫖妓過程展示了一下,你說他是色情,他說這是“揭露”色情的報道。
最后是行業自律組織的約束力不足。我國雖有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但比較其他國家的新聞自律組織,同業間的自律管理、相互監督還不到位,這一切都給色情新聞的出籠和發展成勢提供了便利條件。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性中潛存著許多不合乎社會生活倫理的欲望。這些欲望經過教育陶冶及道德意識、法律制裁的壓制,被約束于人的潛意識中,不會給社會和他人造成危害。新聞媒體作為大眾傳播的工具,可以也應該成為凈化人們心靈的工具,但若其淡化自己“把關人”的意識和應盡的社會責任,就極易成為教唆犯。新聞報道對色情的關注和追逐,會強烈刺激人的感官,成為引發不正當情欲的誘因。
注釋:
①《心理學》,全國九所綜合性大學心理學編寫組,南京、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頁。
②《色情之火,可以燎原——中國網絡色情發展溯源》,康國平,博客中國(Blogchina.com)2003—6—817∶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