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衛國
個人出現了問題,傳統的個別心理治療師會把個人問題看做只是個體內部沖突造成的結果。但家庭治療的特點是把焦點放在家庭各成員之間的人際關系上,而不太注重成員個人內在心理結構和狀態。家庭治療的目的是在改善家庭功能的基礎上,產生治療性影響,以糾正共有的心理問題。
家庭治療與個別心理治療相比有著不同的治療原則,在此我們可概括以下四個方面。
1.注重“感情和行動”,淡化“理由和道理”:由于家庭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單靠說理或追究原因和責任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而應該用感情打開彼此的隔膜。因為都是一家人,只要讓對方感覺到誠懇的關心和愛護,問題就會很快得以解決。
2.忽略過去,重視現在:來訪者早期的經歷可讓治療師對其問題行為有全面的認識,但更應注重目前家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及如何調整、改善和適應現在他們所面對的情況。因為“過去”只是創造了家庭目前的結構和功能的工具,它自然會在“現在”出現,若透過介入的方法可以改變現在,當然也會改變過去。
3.無視缺點,強調優點:家人天天共處,看到的都是對方的缺點和不足,往往忽略優點和長處,從而使得態度改變,關系惡化。而同樣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會產生不同的看法。所以,治療師應讓個人體會到家人的良苦用心,協助個體找回與家人之間的良好感情。
4.保持中立:與其他心理治療方法一樣,治療師是以改變家庭結構為目標加入家庭的,協助家庭成員使用不同的互動模式,從而使家庭成員的經驗都隨之改變。治療師在其中只提供參考意見,幫助家庭成員分析問題的利弊和可能產生的結果,讓他們自己去作決定,而不是代替他們作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