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富
感到餓,就要吃;吃飽了,要吃好;吃得好,又要精……我們對食物的欲望總是無窮無盡。然而,食之有道,能養身治病:食之無道,則會傷身致病。正如醫圣張仲景所說“若得相宜則益體,害則成疾”。因此,我們必須合理配膳,食飲相宜,調養脾胃,防病治病。下面是我們應該修煉的食“經”——
熟食“經”高溫煮食,可以殺菌消毒,利于消化吸收。熟食還可以增進食物美味,去除異味,使對人體不利的成分分解或揮發掉,或轉化為對人體無害的物質。同時確保食物的有效營養成分釋放出來,適口可食,營養衛生。
配食“經”飲食調配,理應與中藥配伍一樣,要按規矩、循準繩、無偏過,方可有益于身心。配膳中,應注意主糧與雜糧搭配、葷食與素食搭配、寒性與熱性食物搭配、五味恰當搭配等。《黃帝內經》早就明確提出了“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配膳原則。還應注意食物之間也存在著“配伍禁忌”。配伍不當,輕則削減食物的營養成分,重則能使人致病。
節食“經”《素問》中提出“飲食有節”、“無使過之”的觀點。從維護健康的角度看,要求應控制飲食進食量,以不過量為宜。俗語況“每餐七分飽,健康活到老”,“七分飽”便于胃腸的充分蠕動和分泌消化液,吃得過飽會使蠕動受阻,導致消化不好,吸收也不好,則不利于健康。
博食“經”所謂博食,就是對一切食物及酸、甜、苦、辣、咸各種味道都要去品嘗食用,而不要有所偏嗜。現代營養學要求人們博取食物,混合飲食,達到營養互補。我國醫藥學歷來認為,食物有濕、熱、涼、平、咸、苦、甘、辛以及補、瀉(散解)等氣(性)味之分。如果牛活小長期對食物有所偏嗜,會使人體的營養失去平衡,導致疾病發生。
生食“經”—般的瓜果蔬菜經過高溫燒煮,包括維生素在內的許多營養成分都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可列入生食范圍的瓜果蔬菜極其豐富,只要洗滌干凈并經消毒,一般對人體無害。但營養保健專家對目前許多地方盛行的牛食海鮮則不予提倡,因為生
熱食“經”中醫認為人的機體不宜承受過多的冷食,讓熱臟腑去暖冷食,于人體是無益的。冷食會加重胃炎、肝病等病情,尤其是體虛的老人,更不宜食用生冷之物。但食過燙食物也是食竹癌的誘因之一。
時食“經”“光饑而食,先渴而飲”,這句話的意思是吃飯的時間要適當。也就是況,不要等到十分饑渴時才飲食,那時就會發生饑不擇食的現象。如果飲食缺乏時間性,必然會仗胃不斷受納利消化食物,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就會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現食欲減退利胃腸疾病。另外,飲食、配膳、調味也要講究時令。
藥食“經”我國自古有“藥食同源”的說法,認為——般食物都可為藥。藥食,就是利用食物預防利治療疾病,即人們通常所說的飲食療法。《本草經集注》中就將果菜米食列為藥物的一個種類專門加以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