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安健
夏天的暑熱令人體大量出汗而傷津耗氣,會使人感到納谷不香、口干思飲、倦怠疲乏等。為此,人們常會服些清解暑熱的清涼之品,如常用綠豆煮粥或煨湯,或用荷葉、西瓜皮、冬瓜(連仁帶皮)、苡仁等適量煮水飲服,這不失為夏日的“養身之道”。因為夏季盛產的瓜果既是食品,又有藥用價值,如西瓜具有清熱消暑、生津解渴的作用,為消暑上品??傊?,夏季應多食些瓜果,多飲湯水,補充水分,使機體保持與夏日環境之間的平衡。
夏日發熱退后往往出現胃陰不足,表現為胃納不佳,口干唇燥,便干尿短,舌紅少苔,治療應以養胃生津為主。首先在飲食上要注意調理,忌食油膩或煎炸之食品,而以“清補”之品調之。可用淮山藥、粳米煲稀粥,或用咸瘦肉皮蛋煲粥,或瘦肉糜二兩燉蒸,飲服肉汁養胃陰。在藥物上可選用沙參、麥冬、玉竹、淮山藥、扁豆、川石斛等適量煎水服用或加瘦肉煲湯飲用。若出現氣陰二虛證(表現為神疲乏力、氣短多汗、口渴思飲、苔少舌淡紅),可用西洋參9克燉水飲用。
夏天在感受暑熱同時會挾濕邪,臨床上往往在暑熱退后而濕邪未清時,出現不思飲食,胸悶惡心,四肢疲倦,心煩不安,大便溏,尿黃,苔黃膩,則宜清熱燥濕、和胃化濁,可用苡仁、粳米煲粥食用,也可選用蒼術、陳皮、佩蘭、茯苓、法夏、苡仁、黃連、黃芩、車前子等煎服。
發熱退后如經過以上各種方法的調理,胃口自然慢慢而增,體質亦漸漸恢復,若失于調理或調理不得其法,往往功虧一簣,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