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彬
小學時我是個怯弱內向的孩子,在活潑的同學當中,我就像落入大海的針一樣地被人忽視。老師很少注意到我,經常有老師上了一個學期的課仍然叫不出我的名字。他們稱呼我的方式五花八門:“穿白襯衫的那個同學”、“角落里的那個同學”、“第三排的那個同學”等等。
到后來,我甚至習慣了沒有名字的生活,我的學習成績也是不上不下,什么時候都不會成為老師眼中優秀的“驕點”或糟糕的“焦點”。我似乎成了班上一個可有可無的學生了。五年級時,來了一個新語文老師,她很喜歡在課堂上提問,有時還讓我們表演課文里的角色。一個星期后,她又讓我們進行這種表演。班里幾個口齒伶俐的同學已經躍躍欲試。我呆呆地坐在角落里,等著看同學們的表演。突然,我聽見老師說,“胡彬,你來演狐貍。”起初我一愣,半天才搞明白原來老師是在點我的名字。我站起來,有點緊張,但更多的是激動——老師才來一個星期就知道我的名字了!她一定對我印象深刻所以才記得我!我內心感到了一種莫大的榮幸,甚至是驕傲。
那天我的表演很成功,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有成功的潛力。從此在課堂上我開始踴躍發言,與人交流時也不再吞吞吐吐。小學畢業時,我已經變成了一個活潑自信的孩子。
多年以后,我成了師范大學的一名研究生。在給學生上課之前,我一定會花很大力氣記住班上所有學生的名字,不論他多么不搶眼,或者他已經習慣于沉默。我從不吝嗇自己的呼喚。有一次,當我準確叫出一個孩子的名字時,我分明看見他木訥的表情變得生動無比,眼睛甚至流露出一絲帶有驚慌的欣喜。
我輕輕的一聲呼喚,足以喚醒一個塵封的心靈,讓他知道自己并沒有被世界遺忘!
謝謝你,老師。謝謝你那天叫了我的名字。
點評:
從一個木訥自卑的孩子,到擁有活潑自信,其中的距離有多遠?主人公的經歷告訴我們,橫亙在兩者之間的可能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個微妙的瞬間,可是誰又能預料到,這樣一件小事和一個瞬間,竟然會成為改變一個人命運的契機?
在現代教育中,對于沉默寡言學生的態度往往取決于教師本人的生活態度。如果他(她)是一個重視群體發展、關注弱勢人群的教師,他(她)往往可以很好地平衡自己的言行,對每一個學生都給予同等的關注和尊重;反之,一個只注重“優秀”學生的培養,卻忽視“平凡”學生感受的教師,則很難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不偏不倚。
生命中的某個瞬間,來自他人的一個啟示、點撥或鼓勵,都可能會對自己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那么,如果有一天,當我們也處在可能影響另一個人一生的位置時,我們又將如何處理呢?這是一個值得每個人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