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雄飛
國有資產大規模流失問題已經成為公眾所關心的一個主要社會議題。盡管國家三令五申,竭盡全力試圖杜絕國有資產流失,但這種勢態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在此,我們將揭示一些常見的致使國有資產流失的手法,希望能夠對遏制國有資產流失勢態有所裨益。
第一,直接進行虛假評估。對于很多會計師而言,國有資產就是他們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國有資產虛假評估的手段很多,如故意對某些財產不評估,故意對某些財產低價評估,或者利用各種會計手段,將企業的凈資產作低、作為負數。前兩種方式過于露骨,最后一種方式最為隱蔽,因此在企業改制過程中最受“鐘愛”。通過虛假評估,幾個億的國有資產可以輕易地在賬面上縮水為幾千萬。
第二,用賬面價值代替資產的實際價值進行作價。某項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其實際價值往往有天壤之別。比如說,幾千萬的設備在使用幾年后,其實際市場價值可能至少還可以賣到1000萬,但從公司的賬面反映上看,由于公司采取加大折舊的方式記賬,該設備在賬面上可能已經只剩下幾百萬的價值甚至可能價值已經為零。用賬面價值代替資產的實際價值進行作價,通過這種處理,國有資產被堂而皇之地低價處理。
第三,在評估基準日上做文章。每一份評估報告都有一個基準日,基準日的選擇不同,待價而沽的財產的評估價格就會不同。一些國有資產,比如土地或是稀缺的資源,其價格往往是與日俱增。對于這樣的資產,選取一個較早的基準日就意味著獲得一個較低的價格。
第四,通過評估有效期做文章。評估報告都有一個有效期,一般是一年。借用這一年的有效期,原經營者可以將大筆國有資產充實到待價而沽的企業中,但在購買時卻仍然按照評估報告確定的價格進行購買。比如,某建筑企業為整體改制而進行評估,評估當時很多在建工程還沒有開工或者只是半成品樓,因此,每平方米的評估平均還不到幾百元錢。在評估有效期內,該企業用國家的資本加緊施工,至有效期截止前,所有工程基本竣工,成品房的價格平均每平方米已達到2000多元,較評估當初的半成品房高出數倍,但原經營者仍按照一年前評估報告的價格進行購買。企業評估時是對一粒種子進行評估,一年中種子已經長為大樹,但購買者仍然按照種子的價格購買。如此購買,國有資產豈能不受損失?
第五,人為縮小信息范圍,低價獲取國有資產。無論是招標還是拍賣,其根本宗旨在于通過多家買家競爭,實現賣家的利益最大化。但一些國有企業在發布拍賣或是招標信息時,不在指定的媒體或是大型媒體上刊登,而是刻意選擇某個小報的刊縫中登上一小條,用此方法使潛在的買主得不到信息,從而將潛在的買主排斥在交易之外,保證國有資產低價落入自己事先確定的人選手中。
第六,通過對交易人資格限定,低價獲取國有資產。這種方式最明顯地表現在招標上。招標過程中,競標者的資格是由招標方確定。一些國有企業在確定競標人的資格問題上,按照內定人選的條件,比較可能參與競標的對手的條件,選己方有而彼方無的條件作為竟標人資格,將潛在交易人名正言順地排斥在交易之外。
第七,通過交易時間,將潛在的交易人排斥在交易之外,低價獲取國有資產。招標法和相關解釋明確規定自招標文件或資格預審文件出售之日起至停止出售之日止,不得少于五個工作日,依法必須招標的項目,自招標文件開始發出之日起至提交投標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二十日。但一些企業根本無視上述規定,人為壓縮時間,使很多潛在的交易人根本沒有時間準備投標文件。
第八,串通投標。有些國有企業在進行大型招標項目之時,通過“招標輔導”等手段將標底泄漏給投標人,有些國企在開標前開啟招標文件,并將投標情況告知其他投標人,有些國企甚至協助投標人撤換投標文件,更改報價,或者操縱評標委員會評標。
第九,通過交易地點,將潛在的交易人排斥在交易之外,低價獲取國有資產。某國有企業,在拍賣數套價值幾百萬元的房屋時,為避免潛在交易人參與競拍,在拍賣公告地點上用了××街××號的字樣,實際上這是一個大學校園的通用地址,意圖參加競拍的人按照這個地址根本無法找到確切的競拍場所。所以,一個很戲曲性的場面就是這邊拍賣已經結束,那面很多人還在校園里四處問詢到底在哪棟樓舉行拍賣。更有甚者,一些企業居然將拍賣地點選在禁止隨意出入的場所,意圖參加競拍的人根本連門都進不去。
第十,人為將拍賣轉為變賣。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明確規定:變賣只適用于財產無法委托拍賣、不適于拍賣或當事人雙方同意不需要拍賣的情形,而且價格必須公平合理,及時錢物兩清。為了使低價評估的國有資產萬無一失地落人事先確定的人選手中,一些國有企業合謀或是串通法院,將拍賣轉變賣。如某國有企業欠某國有銀行人民幣1.2億元。銀行將該國有企業價值人民幣2,4億元的土地查封。之后國有銀行親自出面,買通國有企業的負責人,雙方同意改拍賣為變賣,最終僅以人民幣6400萬元的價格就將價值2.4億元的土地變賣給銀行事先早巳確定的買主。
第十一,拍賣時故意將國有資產分拆。一雙鞋放在一起賣,才會賣出奸價錢,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但是,為了低價獲得國有企業資產,一些法院和申請人故意將財產分拆,以使財產貶值,從而保證他人低價獲得。如某國有銀行將某國有企業的一塊土地查封,該地塊上有一幢已經投資4000多萬元的在建工程。這些在建工程必須和執行地塊一起變賣,才可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如果將土地使用權和在建工程分開賣,那么,沒有了土地使用權的在建工程就會無人問津,分文不值。銀行和法院對此心知肚明,但為了保證某公司以最低的價格獲得地面在建工程,銀行故意只申請法院拍賣土地,而將在建工程撇開。
第十二,公然占有。除了常見的貪污、挪用、私分等方式外,通過公開的報酬占有國有資產已經成為侵吞國有資產損失的重要手段之一。公司是股東的公司,董事是股東的執行機構,員工只是公司的雇員。董事的法律地位不是股東,董事會也不是股東會。董事的報酬應當由股東確定,員工的薪酬最終也應取決于股東。一些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和員工卻“搞不清”自己的身份,自己把自己當做國有公司的股東,自行決定自己的報酬,毫不客氣地將國有企業的股東收益分配給自己。如粵海公司從1998年8月開始,職工的工資以平均每年增長50%的速度直線上升。據審計署的統計,從1998年8月至2000年底,正式職工的人均月收入由2358.5元猛增至8210元,增幅達248%;臨時職工人均月收入由345.17元增至2085元,增幅達504%,而領導班子人均月收入山6626元增至14515元,增幅達219%。
第十三,轉移主營業務。一個企業的主營業務是一個企業的經濟支柱,是一個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很多經濟效益奸的企業,其主營業務可以說絕對是個聚寶盆,只賺不賠。但一些國有企業卻以響應黨中央“甩掉包袱輕裝上陣”、“積極解決下崗工人的再就業問題”為幌子,成立一家或是幾家三產企業,將自己的主營業務“剝離”給這些三產公司,同時與三產公司約定采用承包經營方式,三產公司每年只上繳固定利潤,余下部分三產公司自行支配。通過這種“改革”,原本應屬于國有企業的主營業務的收益名正言順地變為三產公司承包經營收益,進而轉為承包經營者的個人收益。當然,有些國有企業做得隱諱一些,對三產公司并不采取承包形式,而是直接占有股份,按照股份分紅,但這種股份分紅與其說是國有企業分得紅利,不如說是三產公司的所有者從原本屬于國有企業的主營業務中分肥。
第十四,轉移利潤。國有企業成立一家或是幾家關聯公司,通過關聯交易,將國有企業的利潤轉移到關聯公司,之后再轉為個人收益。以前面提到的粵海鐵路公司為例,從1998年5月至2000年底,粵海鐵路公司先后挪用262萬元建設資金違規給7個實體作經費開支和啟動資金。7個實體的人馬均為粵海鐵路公司本部干部兼職,均屬于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公司。這7個實體并不具備承攬工程建設或購買工程物資的資質和能力,但他們經營的業務清一色是粵海鐵路建設項目。這7家實體真正的工作是充當“二傳手”,將粵海鐵路的建設項目過一下手后轉給下一家,從中吃一道差價,將利潤提留,套取國家建設資金。
第十五,慷他人之慨。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對世人早就發出過警告:“不要向人告貸,也不要借錢給人;因為債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丟了本錢,而且還失去了朋友。”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并不是所有者,因此,莎土比亞的這句歷史上的忠告對于他們只是耳旁風。很多國有企業的經營者更愿意效仿《紅頂商人》中胡雪巖的那種“需要錢嗎?拿去”的一擲萬金的氣概。很多國有企業“熱衷”于擔保、借貸。對外違規擔保、借貸,近年來已經成為國有資產流失的一個巨大黑洞。全國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在2003年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指出,僅由于違規借款、擔保等事項,2002年國家的損失就達72.3億元。
第十六,隔岸觀火。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國有企業經常會有人事變動。對于上任遺留的問題,現任往往并不熱心,各種原因甚至可能會故意采取隔岸觀火的態度。本來應該可以回收的各種款項,可以主張的各種權利,在現任的這種事不關己的態度中灰飛煙滅。
第十七,示敵以弱。政治上有賣國的行為,企業經營中也有“出賣”企業的行為,如故意違約以承擔賠償責任、故意輸掉訴訟等。在一單信用證交易中,某貿易公司申請某國有企業代為開證,該貿易公司恰巧因其他業務曾經借給該國有企業人民幣幾千萬元,于是雙方說好將這人民幣幾千萬元借款作為開證保證金,但雙方并未將借款合同改為開證保證金合同。之后該國有企業將幾百萬美元的信用證開出。信用證到期后,貿易公司沒有能力付款,該國有企業只能將信用證下的款項墊付給銀行。從法律上講,該國有企業向銀行付款后,貿易公司應該向國有企業償還或是以開證保證金沖抵。但是,這家貿易公司不但不償還,反而將國有企業告-卜法庭,稱其放在國有企業的幾千萬元資金并不是開證保證金,而是借款,因此要求國有企業償還。因為雙方沒有簽訂尹:證保證金合同,因此,法院拒絕采納國有企業保證金的辯護,判決國有企業敗訴,返還在其賬下的幾千萬元。面對貿易公司的“反咬一口”,該國有企業居然以法院有判決為由,痛痛快快地將人民幣幾千萬元交給貿易公司。然而,稍具法律常識的人都知道,該國有企業只要另外向法院提起一個訴訟,要求貿易公司償還代墊的信用證款項,那么,在其賬下的貿易公司的人民幣幾千萬元,無論是保證金也好,還是借款也罷,法院都會依法判給國有公司,兩訴相抵,國有公司不會受到任何損失。這么簡單的事情,該國有公司的經營者和法務人員不會想不到,但卻沒有做,其原因為何,無需筆者多言。
第十八,因偽造利潤而損失。國有企業的經營業績是考核國有企業經營者的重要指標,一些國有企業經營者為虛報業績,往往花巨額款項偽造利潤。比如某國有企業,為了偽造利潤,將5000萬元銀行存款假裝為某公司5000萬元貸款擔保。該公司從銀行貸出5000萬款項后,將其中的300萬元作為手續費截流,剩下
款項通過各種虛假交易,以利潤的形式返還給國有企業。扣除中間的各種稅收,該國有企業在賬面上赫然多了4500多萬元的利潤,其經營業績馬上巨幅飆升。但實際的情況是,在4500萬元的虛假利潤后面隱藏的是500萬元的造假費用損失。
第十九,逼宮。如果企業經營得如火如茶,那么,國家自然不愿出售,即便出售,也會要一個很高的價格。為了逼迫國家出售,而且是以低價山售,就必須將企業由香餑餑變成一塊燙手的山芋。為達到此目的,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可以故意將企業的生產經營弄得大幅度滑坡,也可以通過與有關中介合謀,在企業的則務報表上做文章,將公司的利潤作低甚至作虧,使公司表現出岌岌可危的勢態。通過這種“逼宮”的手法,創造一種受命于危難之際的氛圍,從而以低價取得國有企業。
第二十,暴力。自從舊石器時代的祖先們投出第一塊石頭,暴力就一直被人類用來獲取財富。在現代社會,除了原始的刑事暴力外,現代的政治暴力成為掠奪國有資產的重要途徑之一。借助國家強制力,某些政府官員劉企業強行攤派、強行要求擔保、強行要求接收其他負債累累的企業、甚至在改制時雖行決定企業的資產估價和買家。2004年初鬧的沸沸揚揚的運城1.6億元國資流失案件,其中牽扯的主要問題就是運城某些官員,利用政府權力,強行決定將價值2.3億元的國有資產以6410萬元賣給政府事先已經內定的買家。
第二十一,以決策失誤為理由。在政府各部門的報告中,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匯就是決策失誤。決策失誤一詞與其說是一個嚴格的法律術語,不如說是一個模糊的外交辭令。國有企業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簽訂合同失職被騙都可用決策失誤這個詞一筆代過,因此,決策失誤成為國有企業經營者推脫國有資產損失責任的一個常用托詞。據世界銀行估計,“七五”到“九五”期間,巾國投資決策失誤率在30%左右,資金浪費及經濟損失大約在4000~5000億元,如果按照全社會投資決策成功率70%計,則每年因決策失誤而造成的損失為1200億元。20年來,損失應該在24000億元。
第二十二,假公濟私。“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些國有企業經營者想方設法讓自己的親人能夠從國有企業沾光,如將本單位的盈利業務交由自己的親友進行經營;以明顯高于市場的價格向自己的親友經營管理的單位采購商品或者以明顯低于市場的價格向自己的親友經營管理的單位銷售商品的;向自己的親友經營管理的單位采購興事格商品等。沾光還不夠,有些國有企業經營人居然通過自己成立個人公司,將國有企業變成自己的免費資源。如某國有工廠廠長,自己成立一家與其任職工廠經營同類業務的公司后,以業務提成為誘餌,讓國有企業的業務骨干花著國有企業的經費為自己拉客戶。拉來客戶后,又用國企工廠的資源生產、加工產品。用此手法,該國有企業廠長的私人企業蒸蒸日上,而該國有企業卻“日漸憔悴”。
第二十三,空手套白狼。國有企業經營者利用國有企業的資產收購國有企業,已經蔚然成風。最初經常采用的做法是以所收購企業的資產作抵押向銀行貸款,用銀行貸款反過來收購國有企業。這種方法使用不久,就被叫停。因為我國《公司法》第60條叫確規定:“董事、經理不得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保。”《出售國有小型企業中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條規定:“購買者應出具不低于所購買企業價款的有效資信證明,不得以所購買企業的資產作抵押,獲取銀行貸款購買該企業。”《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也規定:“被收購公司不得向收購人提供任何形式的則務資助”。《貸款通則》第20條的規定,借款人是不得用貸款從事股本權益性投資的。因此,即使是通過抵押國有企業資產獲得了信用貸款,仍然不能作為收購國有企業資金使用。有鑒于上述貸款資金的層層障礙,一些經營者開始另謀出路。同樣是利用國有企業資產,但不再是銀行抵押,而是隨便找一家公司,由國有企業向該公司開出遠期信用證,之后這家公司將信用證在議付行貼現,貼現的錢交給經營者作為收購資金,收購成功后,再利用國有資產返回頭處理信用證的事情。如此做法,羚羊掛角,無跡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