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祿禮
激發我對這一問題追問與思索的誘因,是一些媒體上登出了這樣一則消息:“改革發展評價監測方法,調整縣級正職任職時間”。報道說,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某地縣委書記在一個地方的平均任職時間不到二年半,為解決這個問題,該地決定,縣級領導班子沒有特殊情況任屆內一般不進行調整;該地正在醞釀出臺一項規定,對在一個地方擔任黨政正職達到一個較長年限,貢獻突出又成績優秀的,經過考核可以就地解決職級并繼續留任。
顯然,媒體對該省的做法是表示肯定的。而我對“就地解決職級并繼續留任”頗不以為然。一個黨政干部,只要他心里裝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八個大字,即使職級很低,也能積極發揮作用,作出超常貢獻,比如焦裕祿、吳金印等;反之,職級高卻可能不為人民謀福利,甚至利用職權違法犯罪,比如陳希同、成克杰等。
明明是縣里的正職,即便縣委書記吧,也只能是正縣?穴處?雪級啊,為何還要“就地解決職級”呢?芽說穿了,也就是解決成“副廳級”罷了。其實,這正好反映了當今廣泛存在的、似乎是順理成章并令方方面面習已為常的怪現象:低職高配、“括號待遇”:鄉里有正科級副鄉長、副書記,縣里有正縣級副縣長、副書記、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政協副主席,省里有正省級的副省長、副書記、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政協副主席,等等。
這種低職高配的括號待遇現象,已很難考證是源于何年何月,總之,目前已經變成了一種富有“中國特色”的“國情”。據我猜測,括號待遇可能起緣于“文革”結束后,為了解決一批長期遭受迫害的、職級得不到升遷的、建國前參加革命的老干部的實際生活困難問題。如果說這還可以讓人理解的話,那么這些年來大量涌現的低職高配干部又作何種解釋呢?芽即使有機構撤并、多個正職合并到了一個單位、降誰的職都不合適的情況,也可以安排同級別的調研員啊。低職高配、亂加括號,既不符合相關組織法規、公務員管理條例,又敗壞黨風和社會風氣,刺激和助長“官本主義”與攀比之風。
官員括號的級別決不是只寫在文件里、紙面上供人崇拜的,也不是在介紹簡歷和開追悼會時供人敬仰的,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相伴終生的待遇與享受。什么樣的級別,坐什么樣的車子,住什么樣的房子,享受什么樣的醫療保健標準,甚至犯了“事”后,公、檢、法、司要“動”他得向哪一級請示,都是—清二楚、馬虎不得的。據我所知,在某些縣里有這樣一個“內部規定”:只要成為副縣級以上干部,終生的醫療費都可以如數全報。市里、省里的情況不得而知,估計也會有類似的“內部規定”。這也就難怪不少地方紛紛出臺在某個正職上干夠多少年可以享受上一職級副職級待遇的規定了。
由此可見,低職高配、括號待遇事實上是上級在給下級送人情,由誰來埋單也是不言而喻的。反正上級官員是不會從自己的腰包里掏一個子兒的。受損的,是公共利益;加重的,是納稅人的負擔。有資料顯示,我國是世界上政府開銷最大、行政成本最昂貴的國家之一。要想把這筆開銷和成本降下來,不妨借當前正在清理“紅頂商人”之東風,把低職高配的括號待遇—并清理一下。在此我也出一“損”招:哪個“高級行政官員”要說他轄內的高配的低職難清理,就給他限定個從“不遠的將來”某月某日起,他部下的“括號待遇”都從他的工資里支付。這—招準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