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振華
讀《決策與信息》雜志四月份紅安專輯,頗受激勵,肅穆之情油然而生。這是在國內第一次看到媒體對這個蜚聲神州的革命搖籃———紅安的集中報道。我愛紅安這塊英雄的土地,這與我六十年代參加湖北省委農村“四清”工作團在紅安縣覓兒區結下的情緣是分不開的。
記得剛到紅安農村,熱情樸實的老農就告訴我們這個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歌謠:小小黃安、四十八萬、銅鑼一響、男將打仗、女將送飯。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一場人民戰爭形象啊!他們充滿激情、有聲有色地講述著在黃麻起義中自己親人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大別山南麓的紅安縣城是著名黃麻起義的策源地、鄂豫皖根據地的中心區域,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廿五軍、紅廿八軍三支主力部隊的誕生地。在革命的年代,有十四萬英雄兒女為了祖國的解放而捐軀。從這個小小的縣城,走出過223位叱咤風云的共和國將軍,有兩位國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還有幾位名聲赫著的科技文化大師。有個資料說:長征的紅軍中每四個人就有一個紅安人,犧牲的將士中三個人有一個紅安人。當你站在莊嚴的烈士紀念館前,強烈的激情會涌上心頭,內心呼喊出:是你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你們是頂天立地的國家“脊梁”!
我讀過董必武詩集,有三首是寫紅安的,其中有首詩是1962年10月28日紀念黃麻起義卅五周年的,詩云:“二十三年起伏多,黃麻起義涌洪波。大山三座終移去,黨引工農奏凱歌。燎原烈火起星星,燒卻江南腐敗根。英勇斗爭成積累,山鄉到處見新村。”詩歌反映出董老對紅安人民的深情。在紅安的幾位國家級的大師學者中,我曾有幸認識國際比較經濟學創始人、學術界名聲赫赫、曾兼任過湖北軟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的張培剛教授,前些年他八十壽辰時,我曾寫過一首詩祝賀他:“六十春秋育英才,宗師八旬盛會開。桃李滿門譽華夏,創新蜚聲環宇來。愿作沃土清泉引,百年樹人情滿懷。欣逢盛世酬壯志,為我中華閃異彩。”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的英勇奮斗迎來了紅旗漫卷神州。改革開放,祖國繁榮富強,紅安發生了巨變。今天的紅安正以豪邁的步伐在前進,它以光輝的成就顯示了它強大的生命力。十分感謝《決策與信息》雜志第四期紅安專輯,它集中地報道了紅安這個革命的勝地,這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一個很好的教材,應當受到更多的關注和在更大的范圍發行。黨中央指出,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作為一個老教育工作者,深切期望英雄的紅安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發揮教育基地的作用,再創輝煌。最后有感成句以表達對英雄紅安人民的敬意:
贊紅安
“星火燎原贊紅安,血雨腥風斗敵頑。四十八萬民壯志,黃麻起義神州傳。兩百將帥驚環宇,迎來解放換新顏。先烈事跡昭日月,革命精神世代傳。”
(讀者:武漢科技大學教授、原城市建設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