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正直
佳佳今年剛滿3歲,是個生性活潑、人見人愛的小女孩??蛇@兩天她好像挺不開心,一直癟著小嘴兒,原來,是媽媽要送她上幼兒園了。從出生到現在,家佳就從沒離開過媽媽半步,現在突然要讓她整天都看不見媽媽,家佳一下子還真接受不了。
從入托的第一天起,送家佳上幼兒園就成了媽媽最“艱巨”的任務。起床后家佳就磨磨蹭蹭不愿穿衣服出門,等到了幼兒園門口,她哭得死去活來,就是不肯進去,也不讓媽媽走。好不容易把家佳留在幼兒園里,她卻不肯說話,不和別的小朋友玩,不吃飯也不睡覺。到了下午,她就站在窗戶邊上,眼巴巴地望著媽媽來的方向?;氐郊依?,她就一直跟在媽媽屁股后面不肯離開,晚上也不肯一個人睡覺了,非要和媽媽一起睡,半夜還經常被惡夢驚醒。
媽媽覺得有些不解,為什么別的孩子能適應集體生活,自己的孩子卻不能呢?家佳以前活潑大方,怎么一上幼兒園就完全變了一個模樣?
從家佳的情況來看,她可能患上了“分離焦慮癥”。分離焦慮癥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與母親分離時,出現的不安情緒和行為。這種焦慮每個孩子都會有,只是輕重程度不同,但如果過分嚴重或引導不好,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較大的影響。
嬰幼兒很容易發生害怕、哭泣的現象,主要原因是怕父母親離開自己,還有些孩子見到陌生的面孔也會害怕,這便是生人恐懼癥。一般來說,在嬰兒后期的小孩,因害怕與母親分離,而常表現出哭泣、緊張、要母親回來的反應,看到母親之后,會抓緊母親的衣服不放,唯恐母親再離開。這是因為嬰兒已在認知上了解母親不見了是怎么一回事,而懂得緊張反應的結果。特別是那些心理不穩定,平時缺乏關心,心理缺乏安全與信賴感的孩子,較容易呈現這樣的情緒反應。進入兒童階段后,孩子恐懼的內容會增加,如擔心父母意外事故的發生,害怕魔鬼的出現等,除了恐懼的心情之外,還會呈現強迫性行為,或者做惡夢而驚醒等。
怎樣對付分離焦慮
如果確定你的孩子患上了分離焦慮癥,就必須做好長期性康復的心理準備,明白整個康復過程需要經過較長的時間,要通過系統脫敏法來慢慢減少孩子對分離的害怕,并依靠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好轉。因此,需要擬訂一份長期的康復計劃。
建議母親盡量抽出幾個月的時間,幫助孩子接受去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境。
第一步
首先是要讓孩子把“快樂”和“幼兒園”這兩個概念聯結在一起,使她(他)一聽到幼兒園就會聯想或感覺到快樂。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3歲的小孩,怎樣的一個環境會讓你覺得快樂呢?——可親的老師、可愛的小伙伴、新奇的玩具等,都會對孩子有吸引力。因此,家長在送孩子去幼兒園之前,可以在家經常說說幼兒園有趣的事,使孩子對幼兒園逐漸產生好感。
第二步
在上幼兒園之前,母親可以每天帶著孩子到預定的幼兒園去散步,通過寬敞的玻璃窗,讓她(他)看到小朋友們快活地做游戲,聽到大家歡樂的歌聲,讓她(他)熟悉幼兒園輕松和諧的氣氛。
第三步
如此幾周后,與幼兒園的領導協商,準許母親陪著孩子在幼兒園一起參加活動。這一階段主要讓孩子習慣與別的小朋友一起游戲,并逐漸認識老師,以幫助孩子在有足夠安全感的情況下,接受老師,適應與其他小朋友共同活動的生活場景,適應幼兒園的行為模式和行為規則。孩子的安全感來自對環境的熟悉程度,這樣才能讓孩子成為規則的主人,才能更好的適應幼兒園以及將來學校的生活。每天孩子順利回家后,父母都要給她(他)一個親切的擁抱,稱贊她(他)的大膽和獨立性,并給她(他)肯定和鼓勵。
第四步
經歷了陪同撫慰期后,就要天天送孩子去幼兒園,但母親仍然要跟著,根據情形逐漸與孩子疏遠,從一開始站得稍微遠一點,到短暫地離開視線,這個過程稱之為若即若離期;然后,把離開的時間逐漸拉長,進入嘗試脫離期,直接跟孩子說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回來看她(他),并逐漸減少看望的次數;最后一個階段,引導孩子主動提出上幼兒園的請求。經過這樣有計劃的逐漸疏遠,鍛煉孩子能單獨留在幼兒園,而不會害怕,最終克服分離焦慮。
另外,從孩子的社會性發展角度來看,3歲兒童的交往范圍還主要停留在家庭中。尤其是在今天的獨生子女時代,他們的友誼概念還很淡薄,交往意識不強,較少感受到交往、維持長期友誼關系的樂趣,他們交往的樂趣更多在于共同的活動,而非感情聯系。對孩子們來說,進幼兒園的第一個月,是一個突然的轉變,他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父母送進了一個完全陌生、沒有任何感情依托的空間,孩子們不知道犯了什么錯誤,也不知道將要發生什么。這時,他們對任何人都不感興趣,只是疑惑媽媽為什么要拋棄她(他),所以,入園前還要作好孩子的交往準備:
1. 擴大孩子的交友面。讓孩子與社區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不要總是關在家里;遇到鄰居或父母的同事,應提醒孩子打招呼,幫助孩子克服膽小害羞的心理。
2. 獨立“預適應”。每天有意識地給孩子獨處的時間,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注意讓孩子獨立完成吃飯、穿衣、洗手、大小便等等,不要讓孩子養成對母親過分依賴的習慣;經常安排家庭中的分離訓練,比如讓孩子知道媽媽走了,還會回來,即使不是在自己的家中,媽媽也會回到分離的地方去接她(他);對依賴性比較強的孩子要為(她)他創造更多接觸陌生人的機會。
3. 讓孩子更合群。當小朋友來家里玩時,家長要鼓勵自己的孩子把玩具拿出來給其他小朋友玩,以培養孩子合群和與人相處的能力,以便日后孩子進入托兒所或幼兒園時,能與其他小朋友融洽相處,減少或避免分離焦慮的發生。
相關鏈接
給媽媽的話
不僅孩子會出現入園不適應的情況,這種現象同樣會發生在媽媽身上,其中最典型的表現也是焦慮。媽媽的心里會充滿問題:孩子哭了沒,肯不肯吃飯,有沒有受欺負?在等待中,問題越積越多,終于在離開孩子的那一刻到達頂峰。父母焦慮的表情,擔憂的目光通過微妙的親子互動,傳遞給了孩子——上幼兒園是非同小可的,是令人擔憂的,甚至是可怕的。而在陌生的環境中,孩子對環境的判斷更多是參考父母的反應,這種現象在兒童心理學中,被稱為“社會性參照”反應。所以,家長必須端正入園觀。
首先,家長要堅持天天送孩子入園,不能舍不得,停停送送反而會增加孩子重新適應的負擔。最好用輕松愉快的眼神注視孩子,多說些鼓勵的話。父母應先和孩子講明道理,不要騙孩子去幼兒園;也不要送到幼兒園后趁孩子不備,偷偷溜走;答應什么時候來接一定要做到,不要讓孩子失望而引起情緒波動。接孩子時,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幼兒園玩一會兒,增加孩子對幼兒園的感情。
其次,絕對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說幼兒園老師的壞話,更不能以“不聽話就要送幼兒園”來威嚇孩子。家長應盡可能建立積極的“親師關系”,即加強與老師的信息聯系和情感交流,在入園時要向老師介紹自己孩子的性格、愛好、生活習慣、最喜歡的玩具、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老師特殊關照的方面和家長對幼兒園的期望等,便于老師掌握情況進行教育。有條件的幼兒園可針對家長專門開展講座和咨詢活動,年輕的父母們應積極參加,以幫助孩子和自己更好地應對孩子與家庭的分離焦慮,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