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衛利 陳學榮 葉順章
腳氣,在溫暖中滋生
□ 浙江省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潘衛利
腳氣是一種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醫學上把它稱為足癬。早在1839年,科學家們就發現,有一種叫做舍恩萊毛癬菌的真菌,能夠引起人類疾病,它是第一個被證實能引起人類疾病的微生物,比人類認識細菌感染還要早。但從那以后,真菌引起的疾病并沒有被人類真正重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當在南太平洋潮濕地帶作戰的美軍被發現大量患有皮膚真菌感染時,人們才對這類皮膚淺部真菌感染重視起來。經研究證實,真菌便是引發腳氣的主要原因。
引起腳氣的真菌叫皮膚癬菌, 是一種喜歡生活在皮膚角質層中的真菌。它們有一些生活在土壤里,稱為親土性真菌;有一些生活在動物皮毛上,稱為親動物性真菌;另一些自然生活在人的皮毛中,稱為親人性真菌。這三類真菌都可以感染人類,因為感染途徑太多,我們的皮膚真菌感染才常常會復發。隨著生活的日益現代化,雖然許多地方的衛生條件得到了改善,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頻繁加劇,洗澡堂、足浴館一家又一家,這些環境不但非常有利于真菌的生存繁殖,而且給真菌傳播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腳氣最常見于20~50歲的人群,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累,目前其流行人群正在擴大,青少年的發病率有所增長。如果在污染的地面上赤腳行走,常易感染足癬,致病真菌在人類皮屑中可以存在超過12個月,當接觸了這些含菌皮屑,就可受到感染。腳汗多和穿不透氣的鞋襪,也是易患腳氣的重要因素。此外,我們常常會發現,腳氣在同一家族的成員中流行,但有時夫妻相互之間卻并沒有因生活的密切接觸,而使另一方感染腳氣。這就表明,個體的易感性在一定條件下起了決定性作用,而這種易感性是遺傳決定的;另外,當人體免疫力降低時,也容易患腳氣或使原有腳氣加重,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或使用了免疫抑制劑等。
現在,隨著天氣變熱,腳氣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著名真菌學家吳紹熙教授率領研究人員,去徐州權臺煤礦進行“煤礦工人足癬綜合防治研究”。煤礦工人長期在幾百米以下的地下礦井中作業,由于井內溫暖潮濕,工人們長期穿著長筒雨靴,回到地面后又赤腳在更衣室及澡堂中走來走去,因此,腳氣的患病率非常高,幾乎達到百分之百。課題組專家將殺真菌藥物拌在鋸木屑中,每個礦工下井時抓一把有藥的鋸木屑放入雨靴中,通過一段時間,起到了非常好的防治腳氣的作用。從這個實例可以看到,真菌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所以在熱帶亞熱帶,特別是雨季,皮膚真菌感染率非常高。這也就是為什么當天氣開始變熱時,腳氣的發病率逐漸增加的原因。
類型不同,表現各異
□ 浙江省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潘衛利
一般來說,腳氣被分為以下三種臨床類型:
急性或慢性趾間感染:是足癬最常見的類型,常包括丘疹鱗屑型和浸漬糜爛型。以瘙癢、脫屑、浸漬和趾蹼裂口為特征,瘙癢可輕可重。在白色浸漬糜爛的皮膚下可出現發紅和滲出,有時還發出令人厭惡的氣味。第3~4趾和第4~5趾間最常受累,但也可以傳播到腳的相鄰部位,包括趾甲。
慢性角化過度型:感染是在淡紅色皮膚上覆蓋白色細碎鱗屑,見不到水皰和膿皰。角化過度通常只限于腳跟、腳底和腳的側邊。這種類型的足癬,患處皮膚常常是干燥的,而且沒有什么瘙癢癥狀。
水皰型:感染以形成水皰為特征,通常開始于腳底、腳弓和腳趾間隙。水皰大小不等,可以單獨存在或融合成大皰,皰內充滿清澈的液體。當水皰破裂后,留下一個不整齊的環狀邊緣。這種類型的腳氣往往瘙癢很劇烈。由于瘙癢嚴重,患者常因搔抓而繼發細菌感染,引起局部糜爛、腫脹和疼痛,影響走路,嚴重時可引起下肢丹毒和淋巴結炎等合并癥。
腳氣通常都是雙側同時發生,而手癬卻往往是單側出現,這是一個現代科學至今還不能解釋的令人迷惑的現象。腳氣的瘙癢是令人十分煩惱的癥狀,它實際上是人體排異反應的一種表現。當皮膚癬菌侵犯皮膚后,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人體的免疫反應,通過釋放很多細胞因子、炎癥介質等生物活性物質來抵抗真菌,限制其繁殖。這些生物活性物質,有一些(如組胺)可以刺激神經末梢而引起劇烈的瘙癢。當這種反應激烈時,就會出現劇烈的瘙癢,但時間長了,人體便會逐漸適應這類真菌,瘙癢的感覺也就變輕,甚至完全消失。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腳氣沒有急性發作的時候,雖然也存在皮膚損害,卻往往不癢,如冬季,腳氣就不太活動,多數人都沒有感覺,人們還以為腳氣已經自愈。但當天氣轉熱,真菌又開始大量繁殖,引發人體的免疫反應,從而出現皮膚的急性期損害。此外,不少腳氣患者常伴發霉菌、念珠菌和細菌感染,這時往往導致損害加重和皮損范圍擴大,當細菌通過腳氣的破損皮膚進入組織深部,就會發生局部紅腫和皮膚表面溫度增高,此時出現的會是明顯的疼痛而不是瘙癢。
作者簡介:
潘衛利,浙江省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主任醫師。國際皮膚醫療美容學會會員,中國菌物學會醫學真菌專業委員會委員,浙江省醫學會皮膚病學會分會秘書長,浙江省皮膚病醫院名譽專家。任中華性傳播感染雜志(英文版)編委、《中國常見皮膚病圖譜》主編、《主治醫師提高叢書——皮膚病學》副主編,參與編輯《英漢皮膚病、性病、真菌學詞典》、《皮膚病學原理》、《皮膚毒理學》(英文版)、皮膚性病學教科書(華東版)。從事皮膚病臨床研究工作二十年,特別擅長皮膚醫療美容、治療皮膚真菌病和性傳播疾病。
與腳氣反復抗爭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皮膚科教授陳學榮
腳氣為何反復發作在通常情況下,腳氣的癥狀消除后,真菌仍然會存活在皮膚鱗屑或鞋襪中,當遇到潮濕溫暖的環境,真菌又會大量繁殖,導致腳氣復發。還有一部分人不注意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好習慣,就算腳氣已被治愈,一旦長時間穿不透氣的鞋襪,使用他人的腳盆、拖鞋、毛巾,或在公共浴室、游泳池和地毯上赤腳行走等,也很容易再次感染而導致腳氣復發。因此,反復發作成為腳氣的一大特色。
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腳氣是小毛病,不影響日常生活,沒有什么大不了,治不治都無所謂。其實這種想法完全錯誤,腳氣既影響日常生活,又影響個人形象,而且容易傳染到身體其他部位,還容易傳染給家人,嚴重時還可導致繼發性感染。所以,患了腳氣一定要認真治療。
怎樣治療才徹底
腳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癥狀較輕的腳氣可以外用抗真菌藥如蘭美抒、美克或派瑞松軟膏等。但如果是慢性腳氣,皮膚肥厚角化,用一般外用藥達不到徹底治愈的目的。為了徹底根治腳氣,可以內服蘭美抒或斯皮仁諾(伊曲康唑),但這兩種藥物在使用前一定要把握好適應癥和禁忌癥,故必須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此外,腳氣有不同的類型,在治療上也不盡相同。但往往有不少不負責任的醫生,在治療腳氣時,不分青紅皂白,不分腳氣類型,隨便拿上一些腳氣藥水就給病人用,結果卻適得其反,使病人病情加重,愈治愈壞。有時甚至會引發新的并發癥,如皮膚過敏、接觸性皮炎,或誘發癬菌疹等,使病情不可收拾。因此要根據腳氣的不同類型,分析病情進行治療。
水皰型腳氣,要選擇既有抗過敏作用,又有抗真菌作用的藥物,如派瑞松、益膚清、酮康王等,劑型要選擇霜劑,要避免用酒精制劑(如腳氣水、韋氏洗劑等),避免因此而引起過敏反應。如果有大量水皰,且出現浸漬、糜爛,可以用復方硫酸銅液1:20泡足,也可用馬齒莧60克,煎水,泡腳。
角化過度型,可用腳癬藥膏或1%~3%克霉唑霜等。
如果是趾間感染,應先用腳氣粉等,待皮損收干脫皮后,再用克霉唑霜或槿皮酊等藥。也可以用派瑞松、益膚清、蘭美抒(丁克)、美克等膏劑涂搽。
如果合并有過敏現象(如瘙癢、出現密集小疙瘩及小水皰等),就要避免用刺激性的藥物,如腳氣藥水(如水楊酸酊)。
如果出現發燒,局部皮膚紅腫,考慮有丹毒,或有淋巴管炎時,就需要找醫生,采用抗生素治療,如內服紅霉素、阿莫西林或注射青霉素等治療。
如果遇到反復發作的腳氣,或出現癬菌過敏、癬菌疹,或者慢性角度增厚型腳氣,或合并甲癬(灰指甲),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口服抗真菌藥(如蘭美抒、斯皮仁諾等)。
足癬雖說不上是什么大病,現在已有很多藥物能將其治好,但令人煩惱的是此病極易復發或再感染,所以治療要徹底,不要見皮損稍有好轉就停藥。即使已經治愈,也應注意遠離傳染源,不要再被感染上。
作者簡介:
陳學榮,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皮膚性病科教授、主任醫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委員會咨詢顧問委員會委員、銀屑病研究會顧問、紅斑狼瘡研究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編委會副主任委員。曾多次榮獲國家和地方級科技進步獎,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皮膚科疑難病及結締組織病。
積極預防 讓腳氣走開
□ 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教授葉順章
腳氣是一種傳染病,而且由于真菌在外界環境中的生命力很強,因此它是一種十分頑固的傳染病。預防腳氣和預防其他傳染病一樣,也應從治愈病人(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提高人體免疫力三方面著手,其中,切斷傳播途徑是重點。
首先,應盡量避免直接接觸腳氣病人的皮損和污染物,包括不使用公用的毛巾、拖鞋和腳盆等物品。這些物品,用的人多,如果被腳氣病人用過便會沾上真菌,健康人再用時腳上也就可能沾上真菌,如條件合適,真菌就會在接觸部位繁殖起來,腳氣便應運而生。所以,如外出旅游或出差,最好自帶用具或使用一次性用品。去公共浴室洗澡應選擇淋浴,使用自己的毛巾和拖鞋,切莫坐在公用池邊上,或用公用的毛巾擦腳。在公共游泳池游泳后,應用凈水沖洗,并重點沖洗趾縫部位,然后及時擦干,以減少真菌生長的機會。
其次,不穿或少穿不透氣的鞋,盡量少穿尼龍襪。因為這些鞋襪不利于汗液的吸收與蒸發,容易形成溫暖潮濕的環境,促進真菌生長。對有足部多汗的人,治療足汗也是預防腳氣的有效方法,可用明礬或食鹽25克加溫熱水四大杯,待溶解后泡腳,每日1~2次,此法可減少腳汗,經常使用,可起到預防腳氣的良好效果。對于那些由于職業的關系,不得不穿膠鞋、膠靴的人來說,下班后應該換穿上布鞋、拖鞋或光腳(夏季),盡量保持足部干燥,濕鞋應設法及時烘烤干。
現在青年學生十分喜愛穿運動鞋,而困擾他們的是,經常穿運動鞋也容易患上腳氣,對于酷愛穿運動鞋的人而言,怎樣預防腳氣呢?辦法很簡單,要經常保持鞋內清潔干燥,做到常刷洗,晚上脫下鞋后,放在通風的地方。最好買些脫水礬(即無水明礬)或無水氯化鈣,用紗布包好,晚上放在鞋內吸潮,次日早上再把紗布放在密閉容器內,以備再用,這樣就可以天天穿上干燥的運動鞋了。
此外,應搞好環境衛生,家庭中如有患腳氣的人,其用具應注意消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腳、勤換襪,鞋襪及擦腳巾經常曝曬,注意保持干燥。市售的防癬襪、防癬鞋等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密切接觸皮損處,故僅可作為防治的方法之一。
最后,應加強體育鍛煉,注意營養,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提高皮膚的抗病能力,也對預防腳氣的發生有著一定的作用。
作者簡介:
葉順章,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全國性病和麻風病防治技術指導中心教授、研究員。兼任衛生部性病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衛生組織性傳播疾病和預防與控制中心主任,《中華皮膚科雜志》、《中國皮膚性病雜志》、《國外醫學皮膚性病雜志》編委。對各類皮膚病、性病、麻風病的診斷及治療有較深入的研究。
解惑篇
問:腳氣與灰指(趾)甲有何關系?
潘衛利主任醫師:灰指甲醫學名稱是甲癬,腳趾甲比手指甲感染更常見。腳趾甲癬通常由足癬(即腳氣)感染而來,而手指甲感染則常常繼發于手癬、頭癬或體癬。另一方面,當腳氣被治好以后,如果灰指(趾)甲沒有好,那么它就是一個真菌的“倉庫”,這里的真菌在條件成熟的時候,依然可以引起皮膚感染,導致腳氣再次發生。因此,腳氣和灰指(趾)甲是一種互為因果的關系。在臨床治療中,應該對兩種疾病都進行徹底治療,以減少復發。
問:腳氣病和腳氣是不是一回事?
葉順章教授:腳氣病與腳氣,雖然只差一個字,卻是兩類完全不同的疾病,決不能混為一談。醫學上把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稱為腳氣病,它是一種營養不良性疾病,而腳氣卻是由真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由于病因與表現完全不同,故二者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
問:有廣告稱,用“腳癬一次凈”可以根治腳氣,這是真的嗎?
陳學榮教授:“腳癬一次凈”是一種老藥,它有脫皮、止癢等功能,它的成分推測為水楊酸一類的藥物,對腳氣的治療有一定作用。但是它的名稱有一點夸張,說它一次就能根治腳氣顯然有些言過其實。
問:腳氣會相互傳染嗎?會感染身體其他部位嗎?
潘衛利主任醫師:腳氣可以通過皮膚直接接觸感染,也可以通過拖鞋、毛巾等物品的共用而相互傳染。當然,這種傳播不像其他急性傳染病那樣迅速,而是緩慢地發生。腳氣可以通過手的搔抓接觸而在身體其他部位將真菌傳播開來,如手癬、體癬和股癬等。反過來,這些部位的真菌感染又會使治愈的腳氣重新感染真菌。
問:阿司匹林粉能治腳氣嗎?
陳學榮教授:阿司匹林又稱乙酰水楊酸,它有與水楊酸相似的作用,用本品粉末撒布足部,可以起到治療腳氣的作用。用阿司匹林酸劑,也可以外用治療腳氣(主要是脫屑型腳氣)。
問:為什么得腳氣的人,腳特別臭?有什么方法可以除臭?
葉順章教授:腳氣發生時,真菌生長會產生一些氣味,特別是被細菌感染后,分解蛋白,會產生一股令人作嘔的臭氣,中醫稱為“臭田螺”味。這種患者應先治好繼發的細菌感染,平時可用1:5000~1:8000高錳酸鉀溶液洗腳,既可起到殺菌作用,也有助于除臭。雙足或多處有皮損的,應同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