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岳
匈奴為夏桀之子淳維之后,《史記》已有明確記載。秦漢時,興起于內蒙古,后來逐漸并吞樓煩、林胡、白羊、丁令及烏孫、大月氏、西域等國,形成強大的國家,后分裂成南、北匈奴。不久,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被漢朝所敗,其中一支向西遷,成為西匈奴,橫掃中亞、里海、黑海、東歐直至中歐法蘭克,大敗日耳曼各族及歐洲各國盟軍,稱雄于歐洲,震撼了白種人的集團,最后建國于匈牙利。而南匈奴大多內遷華北地區,在晉代以后,分別建立了噠、前趙、夏、北涼、北周等割據國家,后來一部分噠人融入了西突厥、回紇等族,其余的則融入漢族。留居于大漠南北的匈奴人,則分別被鮮卑、鐵勒、突厥等民族所融合。到唐以后,匈奴人已不見于中國境內,也消失于亞洲大地。
匈奴的來源
匈奴最早見于周代的《逸周書·王會解》。此書記載:北方有“匈戎狡犬,狡犬者,巨身,四尺果。皆北向”。孫詒讓云:《稽瑞》云:“豹犬口巨。”注引作“匈奴獻豹犬”。《補》引《稽瑞》作“匈奴獻豹犬,豹犬,巨口,赤身四足”。今考《白帖》九十八引《瑞應》亦作“匈奴獻豹犬,錐(鉅字之訛)口,赤身四尺”。孫晁云:“匈奴者,北戎也。”王應麟云:《伊尹朝獻·商書》:“正北匈奴?!睍x灼曰:“堯時曰葷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通典》云:“《山海經》已有匈奴?!薄稜栄攀琛罚骸拔宓?,三曰匈奴?!薄墩f文》:“狡,少狗也。匈奴有狡犬,巨口而黑身?!标惙甑撛疲侯佔ⅰ都本推罚骸敖迫?,匈奴中大犬也。巨口而赤身?!焙吻餄疲骸叭澲唷ⅹ濁?、匈奴三名并一聲之轉。今按《伊尹四方令》,匈奴在商初就建國。又《山海經》已有匈奴,則夏以前匈奴久著于北方矣?;蚬庞行倥柯洌揪S奔其國,因為君長,若箕子之于朝鮮,未可知也?!?/p>
可見匈奴早在三千余年前就存在于北方,而夏桀之子淳維因國滅而逃于匈奴部落里,被推為君長。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夏朝王子的文化素質與文明程度都遠比北方游牧民族要高多了。自古以來,許多落后的部落,往往推選自文明發達地方來的貴族、王子和要人為君長,這種事例比比皆是。
《王會解》又載:“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姑他、旦略、貌胡、戎翟、匈奴、樓煩、月氏、犁、其龍、東胡。請令以橐駝、白玉、野馬、、、良弓為獻?!边@些邊遠民族和部落,早已于商初便向商湯朝貢,成為商之屬部和屬國。而匈奴成為北狄之一族,使用狡犬,與狄人相同,為戎人的一個分支,所以又叫匈戎。
匈奴的所在地,《山海經·大荒東經》載:“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奔袋S帝與蚩尤大戰之地,應在今河北之涿鹿,郝懿行箋疏:“按《史記·五帝紀·索隱》引皇甫謐云:‘黃帝使應龍殺蚩尤于兇黎之谷。即此黎古字通?!痹嫘Wⅲ骸耙约街葜凹翠寐怪榻??!敝赋鰞粗燃丛阡寐怪?,是非常正確的。兇之谷,當在懷來縣南狼窩和梨園寺一帶。蚩尤曾任三苗、九黎的部落聯盟之君。
《史記·匈奴列傳》云:“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駝、驢、、、、。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茍利所在,不知禮義。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貴壯健,賤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姓字。”淳維,《集解》引《漢書音義》曰:“匈奴始祖名?!薄端麟[》引張晏曰:“淳維以殷時奔北邊?!庇謽窂独ǖ刈V》云:“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其言夏后苗裔,或當然也?!惫蕬俊讹L俗通》曰:“殷時曰獯粥,改曰匈奴?!庇謺x灼云:“堯時曰葷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表f昭云:“漢曰匈奴,葷粥其別名?!眲t淳維是其始祖,蓋與獯粥是一也。
《史記》與古代各家注釋,皆以匈奴為夏桀之子淳維或獯粥之后,并無異議。呂思勉也說:“匈奴為夏桀之后,說非無據……匈奴為夏后氏之后之可信,理正同此。”(呂思勉《蒿廬論學叢稿》)
但林干的《匈奴史》、《匈奴通史》和《古代民族史新論》及馬長壽的《北狄與匈奴》等均未作解答,也未解釋匈奴的名義。只是林干說匈奴:“其族源應包括葷粥、鬼方、獫狁、‘戎、‘狄、‘胡在內的所有原先活動于大漠南北的各族。很難說匈奴的族源來自單一的氏族或部落。不過在匈奴形成的過程中,被稱為‘匈奴那一部分遂以它本部的名稱總括和代表整個部族。”(林干《匈奴通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這是很符合情理的論斷。林干又對匈奴族源族屬的研究作一個歸納:關于匈奴的族源族屬問題,是國內外學者聚訟紛紜而迄今仍未獲得解決的問題。在族源方面,就國內來說,王國維的《鬼方昆夷獫狁考》是一篇影響較大的文章。文中認為商、周間的鬼方、混夷、獯鬻,宗周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后的胡,都是與匈奴同種,實為一族。梁啟超的《史記匈奴傳戎狄名義考》及《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亦認為“古代所謂獯鬻、獫狁、鬼方、昆夷、犬戎,皆同族異名”。其后孟世杰的《戎狄蠻夷考》、方壯猷的《匈奴語言考》、胡君泊的《匈奴源流考》、鄭瑞仁的《匈奴名號考略》、馮家升的《匈奴民族及其文化》、佟柱臣的《匈奴西遷與歐洲民族之移動》、鄭師許的《匈奴先世鬼方獫狁與殷周之交涉》,都附和這種說法。紀庸《漢代對匈奴的防御戰爭》,亦主此說。歐陽熙《匈奴社會的發展》則反對此說,但沒有提出一定的主張。惟蒙文通的《犬戎東侵考》、《古代民族遷徙考》及《周秦少數民族研究》,則頗有異論,以為鬼方、畎夷、葷粥、獫狁并非匈奴;而義渠與匈奴始為同族。黃文弼的《古代匈奴民族之研究》,亦以鬼方、葷粥、混夷、獫狁都是古代的羌族,與匈奴不同;林胡、樓煩、義渠才是匈奴族之建國于內地的族類。何震亞的《匈奴與匈牙利》又別主一說,以為匈奴即夏族,曾于公元前6世紀在今河北正定縣附近建立鮮虞國,后改為中山國,公元前295年中山國被趙所滅,其族乃退居于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及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帶;至冒頓單于立,其勢力始大云。所謂匈奴即夏族,實即《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之說的重復。金元憲的《北匈奴西遷考》認為“匈奴為夏后氏之苗裔”之說頗可信。而方壯猷、胡君泊則認為不可信。此外,尚有人認為匈奴族并非東方土著,乃西來種族,如岑仲勉的《伊蘭之胡與匈奴之胡》及孫次舟《匈奴出現中國邊塞的時代》,都是傾向于這種說法。岑、孫之說至今已為中外學者所否定。
黃文弼說:按太史公以葷粥、獫狁與匈奴為一族后,樂彥、應劭、韋昭諸人皆從其說;《孟子·梁惠王》趙岐注、《詩·采薇》、《毛傳》鄭玄箋、《呂覽·審為》高誘注,且以葷粥、獫狁為北狄,即匈奴。如是,則匈奴與中原交涉甚早,且出于古帝王之后裔。呂思勉謂:匈奴則初在今河北、山西之腹部,后乃退居今綏遠(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盟、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盟)境內是也。匈奴與獫狁、獯粥為同音異譯,諸家皆言之。《詩·采薇》毛傳曰:“獫狁,北狄也?!惫{曰:“北狄,今匈奴也?!薄睹献印ち夯萃酢废纶w注曰:“獯粥,北狄強者,今匈奴也。”《呂覽·審為》高注曰:“狄人獫狁,今之匈奴也?!庇帧稘h書·韋賢傳》載王舜、劉歆上議曰:“臣聞周室既衰,四夷并侵,獫狁最強,于今匈奴是也?!碑惪谕o,必非無據矣。
其實,匈奴就是匈奴,并非獯粥、獫狁、鬼方,這三個族乃出于羌人,而獯粥也為夏后,與匈奴為親。而義渠、戎、狄乃林胡,樓煩、混夷皆為北方部落,不可一概混合,只是匈奴在秦以前僅是一個小部落。夏桀之子淳維逃入北方,即今兇之谷,在今河北涿鹿縣。《史記·匈奴列傳》說燕、趙、秦:“而三國邊于匈奴。其后趙將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庇帧独钅羵鳌吩疲骸俺>哟?、雁門備匈奴。”這時涿鹿已為趙之代郡所轄,則匈奴早已由涿鹿北遷至內蒙古之烏蘭察布盟及錫林郭勒盟一帶。又《刺客列傳》載:鞠武謂燕太子丹,愿“疾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戰國末期,匈奴始終在燕、趙、秦三國的北鄰,常給三國構成威脅。
匈奴的名稱和族屬
匈奴因居于兇之谷而得名,而匈奴即匈戎。匈之意,顧炎武《說文解字》云:“匈,膺也,象形,或從月者,但作,今別作胸。而匈字但用為匈奴字非是。獯音近匈,鬻音近奴,夷語無常字。匈奴蓋即獯鬻?!逼湟庖孕偌葱?。而《逸周書·王會解》載:“正西昆侖、狗國、鬼親、枳已、耳、貫胸、雕題、離丘、漆齒,請令以丹青、白旄、紕、江歷、龍角、神龜為獻?!必炐兀┬匾??!渡胶=洝ずM饽辖洝罚骸柏炐賴谄鋿|,其為人匈有竅,一曰在國東?!薄兑琢帧吩疲骸按┬毓钒?,僵離旁脊?!薄痘茨献印嬓斡枴酚写┬孛瘛8哒T注:“穿胸,胸前穿孔達背。”《博物志》:“穿胸人去會稽萬五千里?!秉S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云:“穿胸者亦不過雕鏤其胸以為飾,非真胸背穿透也。沈期《泣海詩》云:‘嘗聞交趾郡南與貫胸連,似貫胸在交趾南矣?!睋耍炐貒诮裨侥现希丛侥夏喜恳粠?,似與匈奴無關。又《海外南經》云:“結匈國在其西南,其為人結匈。南山在其東南,自此山來,蟲為蛇,蛇號為魚?!倍鳈嘀幸灾艽饑ㄔ趯幜辏┘唇Y匈國。這未免牽強附會,毫無證據可言。
按匈字,《說文解字》云:匈,膺也。從勹,兇聲。、匈或從肉。桂馥《說文通訓定聲》云:《玉篇》:匈匈,沸撓聲?!蹲髠鳌べ夜四辍罚翰苋藨?。,聲也?!夺屆沸?,猶也。氣所沖也。與胸同義?!豆茏印と畏ā罚盒僖月犉渖?。注:匈,恐懼貌?!稘h書·高帝紀》:天下匈匈。注:匈匈,喧擾之意。又《東方朔傳》: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注:匈匈,議之意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匈,假借為。又假借為。
商卜辭字,作、。卜辭“庚寅卜貞,,費其,亡。”“庚寅卜,亡。四月?!濒攲嵪日J為所從兇,即《說文》訓惡之兇。所從之,乃像二人相斗之形,猶斗。也像二人相向搏擊之形也。從,以像二人相斗者,正所以示擾恐之義。隸定為,其為之古文無疑。則像二人摔跤之狀,摔跤為草原牧民的體育運動,今蒙古族的摔跤運動,聞名于世,乃起源于匈奴。可見匈奴原系善于摔跤而得名。在摔跤中氣勢洶洶,互相吆喝擾嚷以助威,故衍生為匈匈,即洶洶。與兇、同音義。如古羅馬貴族常使奴隸互相格斗以為樂,而古匈奴貴族也有使奴隸互相摔跤以為樂者,這可能系匈奴名稱之由來。
而伯希和說:“據說這個匈奴名稱古讀若 kung-nu,應該是含有‘犬的意義的一種別號,應該是從吐魯番一帶古印度歐羅巴語而經世人時常名曰吐火羅語中假借而來的。因為在這類語言里面, ku 一字的從格 kun 一即訓為‘犬?!保ú:汀稁煨U》,載《亞洲報》1920年上冊)猛犬有兇犬之號,這或可作為匈奴的衍義,北狄也以狩獵犬、牧羊犬為時刻不可離之物,匈奴為北狄之一支,以犬為尊也是自然之事。故匈奴乃為善于搏斗(摔跤)的勇士之意。
在族屬方面,外國學者本來就有匈奴屬于蒙古族、突厥族、芬族或斯拉夫族四種說法。我國學者如方壯猷、黃文弼、佟柱臣諸人均主蒙古族說,馮家升、岑仲勉二人主突厥說,鄭師許則主斯拉夫族說。關于這個問題,學者間除了應用中外文獻資料外,有的還兼采比較語言學的方法。在目前的西方學者中,認為匈奴屬于芬族或斯拉夫族的論調已很少聽見,惟主張匈奴是突厥族之說仍占多數,前蘇聯學者 A·N 伯恩施坦就是主突厥族說的。東方學者則大多主蒙古族說,如日本的白烏庫吉在1900年原主突厥族說,過了二十三年改主“匈奴是以蒙古種為基干”之說。蒙古的策·道爾吉蘇榮和納·業喜札木蘇,都是主蒙古說的。匈奴存在于突厥、蒙古之前很久,把匈奴強行去套其后的突厥族和蒙古族,這都是步西方學者的謬誤方式。中國古籍已明確稱匈奴為北狄的一支,是非常正確的,它與芬族同出于夏之后,與突厥也同出于北狄的一支。而蒙古族屬于東胡,最早居于黑龍江中游,與匈奴毫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