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華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一個真正愛讀書的人,常常是寧可食無肉,不可一日無書讀。人生苦短,來去匆匆,當以精神愉悅為要,而一卷在手,悉心品讀實在不失為快事。
北宋詩人黃庭堅說過一句膾炙人口的話:“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很能說明讀書的重要。
清代詩人袁枚曾說過:“讀書如吃飯,善食者長精神,不善食者生痰瘤。”人都需要吃飯,但吃些什么,怎么個吃法,卻是大有講究的。同樣道理,人都要讀書,但是讀什么書,怎么讀書,也值得思考。因此,讀書要讀好書讀精品,這就有一個鑒別和選擇的問題了。在一定程度上講,選一本有益身心特別是“對癥”的書,確實比選幾味良藥更難。真正的好書讓人愛不釋手,掩卷三嘆,如同找到真正的知己,讓你感到世界如此美好,連梅雨天、風雪夜都可以開懷;劣書讀之有害,使人墮落沉淪,多少年后讓人想起來都深深懊悔。人的一生,能讀到真正的好書不多,得到一卷,就應該倍加珍惜,百般呵護,并從中真正有所收獲。
有的人愛經典名著,文意跌宕,寓意深刻;有的人愛通俗小說,故事曲折,淺白易懂;有的人愛報紙雜志,日新月異,名目繁多;有的人愛辭海辭源,雖呆滯死板,但無所不有,無所不包。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偏好的書籍,只要那書不是壞書,就不妨由著性情去讀。
讀書宜平心靜氣,屏除塵俗干擾,“進入書中”,在不迷失自己的方向下,依著作者的意思去思索,打破時間、空間的阻隔,直接與作者對話。讀書最忌心急浮躁,朝此暮彼,一任所好,無所專攻,如此,即使讀上一年書,也不會有什么收獲,只是浪費光陰和精力。我想,讀書對于那些渴望擺脫功利束縛和郁悶困擾的人來說,是十分可貴的。當我們的胸襟不夠開闊、氣度不夠宏大、眼光不夠長遠、思想不夠灑脫、腦子不夠活躍時,與書交友,智慧和豁達便會云步輕盈地走上前來,和善溫雅地開導我們,使我們的優點得到發揚,缺點得以拋棄。在書中,我們不僅可以享受完滿超脫的人生,也可獲得真摯高尚的友情。我們能在書友的細心啟導中,正視人生的成敗得失、財富多寡、悲歡離合,我們將不愿意偷懶耍滑、自甘墮落,更不至于迷失自我,泯滅了靈魂,陷入泥沼。
其實,讀書不在多,讀懂才靈。有人讀書很多,但實效不佳,關鍵是讀書不得要領。先賢圣哲留下了汗牛充棟的讀書經驗之談,最主要的經驗之一,恐怕就是善于選書。人的精力有限,書刊浩若煙海,加之時下工作緊張、競爭激烈,讀書時間本已不多,有所棄才能有所取。取其精華,指導實踐,這樣讀書,才能真正受益于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