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蘭
隨著我國新產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辦公、生活中使用的電腦、手機、打印機等電子產品以驚人的速度激增,它們報廢后產生的電于垃圾對環(huán)境造成了嚴重污染。我們在享用計算機、電視機、手機等電子產品帶來的便利時,要及早防范治理電子垃圾污染。
電子垃圾產量步入高峰期
電子垃圾,即電子廢物,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垃圾,其范圍包括所有的廢舊電子產品,尤以廢舊電腦危害最大。近年來,我國電子垃圾開始步入高峰期。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電子產品更新?lián)Q代的周期越來越短,由此而產生的電子垃圾每年以180/o的速度增長。據有關部門統(tǒng)計,目前我國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的社會保有量分別為3.7億臺、1.5億臺和1.9億臺。這些電器多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進入家庭,按照10年至15年的使用壽命計算,現在已步入報廢高峰期。從2003年起,我國每年至少有500萬臺電視機、400萬臺冰箱、600萬臺洗衣機需要報廢。
此外,目前我國還有近500萬臺電腦、數千萬部手機進入淘汰期。與普通家電相比,廢舊電腦和手機的安全處置問題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囚為它們的更新速度遠快于家電產品。以手機為例,1991年我國的川戶才100萬戶,到2001年就超過1億戶,到今年3月則達到2.5億戶,預計2008年將達到5億戶。以平均每部手機使用3年計算,我國每年將報廢的手機就有7000萬部之多,加上手機附件利電池,產生的電子垃圾在40萬噸左右。手機僅是電子產品中的“小弟弟”,每年產生的垃圾就如此之多,全部電子垃圾的數量可以想見。如何安全處理這些數日龐大的廢舊電器,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電子垃圾污染猛于虎
電子垃圾不僅數量巨大,而且危害嚴重,處理不當就會對人利環(huán)境造成嚴重危害。廢舊家用電器中主要含有6種有害物質:鉛、鎘、汞、六價鉻、聚氯乙烯塑料、溴化阻燃劑。電視機陰極射線管、印刷電路板上的焊錫和塑料外殼等都是有毒物質,—臺電視機的陰極射線管中含有1.8—3.6千克鉛;制造一臺電腦需要700多種化學原料,其中含有300多種對人類有害的化學物質,光是電腦顯示器中的鉛含量平均每臺就達1千多克。鉗元素可破壞人的神經、血液系統(tǒng)和腎臟。此外,電腦的電池利開關含有水銀,水銀透過皮膚,經細胞滲透,可引發(fā)哮喘;還會破壞腦郵神經。機箱和磁盤驅動器中的重金屬元素對人體細胞的DNA和腦組織有巨大的破壞仟用。
電子垃圾正在成為人類最人的污染源。如果將這些電子垃圾隨意丟棄或掩埋,大量有害物質滲入地下,造成地下水嚴重污染;如果焚燒,則會釋放大量有毒氣體,嚴重污染空氣。更令人擔憂的是,由于目前我國尚未建立電子垃圾回收的正規(guī)渠道,小商小販已成為我國回收電子垃圾的主力軍。電子產品的拆解是專業(yè)性很強、技術含量很高的)-作,而小商小販們用一把錘子、一個硫酸池就解決問題。硫酸把其他成分腐蝕掉而留下貴重金屬,而廢棄的酸液等人量有害物質則被排入河流、滲入地下,劉環(huán)境的破壞無疑是災難性的。總之,只要處理刁;當,電子垃圾就會污染土壤、水源、動植物,并最終對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危害。
進口電子垃圾的重災區(qū)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同時也是電子災害和電子污染的最大制造國。統(tǒng)訓‘顯示,美國目前每年產生電子垃圾高達70億~80億噸,其中僅淘汰的舊電腦就有約3億臺。雖然中國已禁止電子垃圾的進口,而且國際條約《巴塞爾公約》已規(guī)定全面禁止通過任何理由從發(fā)達國家向發(fā)展中國家出口所有有害廢物。令人不能容忍的是,美國刁;僅拒絕在《巴塞爾公約》上簽字,并且還公然違反這一公約,繼續(xù)制造和輸出電子垃圾。美國法律規(guī)定,運輸有害物質出境的船只必須事先登記,卻惟獨對電子垃圾網開一面,把這些高度危險的電子垃圾輸往亞洲國家,其中800/0偷運到了亞洲,這其中又有90%進入中國。
進口電子垃圾在我國已呈燎原之勢,從廠‘東地區(qū)蔓延到湘、浙、滬、津、閩、魯等地區(qū)。電子垃圾污染問題以廣東和浙江最嚴重。在廣東省汕頭貴嶼鎮(zhèn),始于1995年的電子垃圾產業(yè),使該鎮(zhèn)雇傭了十幾萬來自安徽、湖南等地的民工,每年處理逾百萬噸來自美國、日本、韓國等地的電子垃圾。由于處理手段極原始,只能通過焚燒、破碎、傾倒、濃酸提取廢液直接排放等方法處理,造成了非同尋常的生態(tài)惡果。當地超過八成兒童感染呼吸道病癥。外省民工為了每天20多元的平均工資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很多民工都感染了呼吸道疾病,皮膚出現潰瘍;另一種常見疾病是腎結石。外省民工中不少是婦女和兒童,民工勞動權益及保障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有人說,貴嶼鎮(zhèn)的問題,在中國只是冰山一角。
治理電子垃圾刻不容緩
電子垃圾的處置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在電子垃圾的處置過程中,關鍵是要根據污染者付費的原則,確定合理的收費制度,明確制造商、零售商、消費者各個方面的義務,設立合乎技術標準的專門處置機構,建立社會化的回收處理服務體系,從而實現電子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我國尚未建立電子垃圾的回收管理制度,除極少數被生產廠家回收處理外,大量的電子垃圾或作為普通垃圾被填埋,或在不具備條件的小作坊里被拆解回收。結果,大量有害物質直接排入河流、滲入地下,或通過燃燒排放到空中,形成嚴重的污染。
目前,我國正加緊有關回收利用電子垃圾的立法,并擬明確制造商對廢舊產品回收再處理的義務。專家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電子垃圾問題,首先必須讓生產商正視環(huán)保責任,如果企業(yè)對產品的回收和處理負有經濟上的責任,就會促使其生產產品時使用無害和易回收的原料,從根源上防范污染。另一方面是有關部門必須負起監(jiān)管的責任。我國已經明令禁止電子垃圾的進口,為何還有如此多的“垃圾仔”能夠繁衍?海關盡職沒有?緝私徹底了嗎?環(huán)保監(jiān)測部門盡責了嗎?他們被什么遮住了雙眼,讓那些違規(guī)操作的“款爺”能得以靠垃圾生存得如此“滋潤”,把我們美好的家園變成了傾倒“洋垃圾”的垃圾場。
毋庸諱言,電子垃圾污染問題已迫在眉睫,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治理電子垃圾刻不容緩,急需各方攜手,共同應對,以保護我們子孫萬代的生存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