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妮
產婦在孩子出生后,子宮及其它生殖器官約需6星期左右才可恢復;這段恢復期叫“產后期”。產后期保健對產婦重塑好自己的健康起著極其關鍵重要的作用。
產后常有的生理變化(1)子宮復原。剛產后子宮很大,在下腹部可以摸到,此外,產婦會從子宮流出像經期的血,這種出血稱之為“惡露”。如果產后惡露量過多,有大血塊、惡臭、惡露時間過長或伴有發燒腹痛時,必須立刻請醫生診治。(2)乳汁分泌。乳汁通常在產后第3天左右產生,初乳營養豐富,且含有抗體,故適量喂哺母乳,可增加新生兒的免疫力。
第一段:產后護理要點
(1)會陰部的清潔。產后應以消毒好的衛生棉遮護會陰部,以吸收惡露病隨時更換;大小便后需要用溫開水由前往后沖洗會陰。(2)離床的適當時間。正常分娩后6至8小時就可以下床用餐和排尿。5天左右可以出院。(3)入浴。滿月前宜采用淋浴,切勿用盆浴,以免細菌隨浴水進入產道而引起發炎。洗發后應迅速用熱風吹干,避免著涼。(4)性生活。惡露干凈,子宮完全恢復才可以進行性生活,通常要在產后45天后,否則易引起感染或出血。但一定要做好避孕準備。(5)乳房護理。產后每天早晚需用清水洗乳頭及周圍皮膚,每次喂奶前先用肥皂洗凈雙手,再用棉花或紗布蘸溫開水清洗乳頭。若喂哺后乳房仍有脹痛,可用吸奶器吸出少量乳汁。若乳房發生破皮或起水泡,最好事先告訴醫生,以便產后打退奶針或服藥。
第二段:剖宮產的護理
當麻醉的藥效消退后,產婦會開始感到疼痛,如疼痛難忍可要求打止疼針,但次數宜少,以免影響腸道蠕動而增加腸粘連的機會,應輕輕地翻翻身,動一動,幫助腸道恢復并減少發生靜脈血管栓塞的機會。
排氣后,輕微緩慢地走動可恢復正常大小便。飲食方面夜要循序漸進,由少至多,由開水、米湯、麥片糊、稀飯、干飯到正常的飲食。排氣初期,宜進食清淡的食物,不宜喝牛奶和麥乳精,一般在第7天拆線,拆線后經主治醫生同意即可出院。
第三段:警惕產后并發之疾病
(1)產后感染。產后子宮創傷面因破水過久,生產時或產后污染產道及產道裂傷,容易使細菌侵入產道、子宮甚至散布全身,通常在產后兩三日會由發熱發冷、惡露污臭、腹痛,或用手壓下腹時有壓痛感等現象。如發炎在陰部裂傷處時,則可見其腫痛且發熱,發生這些現象,應盡早治療,延誤則有生命危險。
(2)產后出血。產后1周內或更久,若惡露中仍混有鮮血或血塊,經久不止時,常為子宮內殘留胎盤碎片,產道裂傷或子宮收縮不良所致,應請醫生診治,否則易導致產后貧血癥,甚至發生虛脫。
(3)產后解不出尿。有些產婦在產后有不能解小便的情形,這是因為生產中尿道受壓迫過久引起腫脹和一些創傷,以致暫時失去排尿的能力,導致膀胱積尿過多,故產后6小時內一定要用各種引尿方法使產婦排尿,若無法排尿可視情形給予導尿。
(4)產后尿路感染。有些人產后發生小便次數增多、小便時或小便未了疼痛、尿色混濁、帶血且有惡臭等現象且伴有發燒,這是尿路感染的癥狀,應早治療。
(5)靜脈栓塞癥。尤其是原來大腿有靜脈曲張者,會發生大腿肌肉痛、紅腫、腿部麻木等,也要請醫生及時治療。
(6)乳腺發炎。若乳腺不通或乳頭破皮而導致乳腺炎時,乳房會紅腫疼,且有發燒、發冷癥狀,則要及時診治。若已導致乳腺腫脹時,要請外科醫生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