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宇 郭富曉
作為企業報,其讀者群的主體是企業的廣大職工,其辦報原則是堅持“職工辦報”和“為職工服務”,這決定了企業報在新聞宣傳中更易于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那么,企業報如何發揮好自身優勢,從“三貼近”入手,改進和加強報道工作,使新聞報道更好地為職工服務,為企業工作的大局服務?筆者從多年積累的一些粗淺經驗來談幾點看法:
要處理好服務大局與服務大眾的關系。“三貼近”中的第一個“貼近”就是貼近實際。李長春同志對貼近實際的詮釋是:“貼近實際,要求我們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而不能從本本和概念出發,不解決實際問題;貼近實際,要求我們適應群眾的接受能力,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不能超越階段,用脫離實際的說教強加于人;貼近實際,就要貼近中心,貼近大局,不能遠離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主戰場,搞‘兩張皮;貼近實際,就是要說實話,鼓實勁,求實效,不能只求表面上轟轟烈烈,搞形式主義。”這段話非常全面透徹,它清楚地告訴我們“三貼近”不能遠離中心,遠離大局,而是用“三貼近”的原則,通過“三貼近”這種有效途徑使我們對全局性中心工作的報道更好地被職工群眾所接受,使這種新聞報道在職工群眾中落地生根,使報道的內容真正變成職工群眾的自覺行動。
要給基層和職工更多的關注和版面比例。從企業報的群眾性表現來看,一方面各級單位都有報紙的通訊員、撰述員和熱心關切報紙的人,報紙上的消息、通訊、言論等內容要靠他們來撰寫或靠他們提供信息,這樣報紙的內容才會充實;另一方面,采編人員在寫作新聞報道時,應事先考慮報道內容所面對的讀者是廣大職工,只有像自己在面對職工說話那樣寫新聞報道,形成的文字才會親切有味。所以,將有限的版面盡可能地留給基層和職工,思職工之所思,呼職工之所呼,看職工之所看,把深藏在廣大職工心中的要求和愿望、認識和評價充分挖掘出來,將職工情緒、欲望、意見和呼聲反映在報紙上;把報道視線從“俯視”改為“平視”甚至“仰視”,切實以職工的視角選擇新聞,站在職工的角度去觀察生活,審視事態,從而決定報道什么,怎樣報道。
要把頭版頭條的“眼睛”多盯向基層、盯向職工。頭版頭條是一張報紙的靈魂。在讀者面前,頭版頭條就是一張報紙的廣告語。因此,注重企業報頭版頭條的效應問題,是企業報堅持“三貼近”原則的關鍵所在。長期以來,會議和領導活動的報道被“天經地義”地認為非頭條莫屬,無論會議有無實質性內容,無論領導活動是否對企業的發展有指導意義,依領導級別定版面、定篇幅、甚至定字號的現象比比皆是。客觀地說,適當的報道和反映會議、領導活動是必要的,這能夠使廣大職工了解和領會企業發展的諸多方針、政策,也是職工關注企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但不能只是為了報道而報道,那樣就有嘩眾取寵之嫌,而無實事求是之意了。企業報頭版頭條的處理,應是在遵循企業發展的大政方針的前提下,選取具有典型意義和代表思想的新聞內容,運用消息、通訊、圖片等多種形式,放大輿論宣傳的轟動效應,在貫徹企業方針、政策的同時,注重服務性信息的開掘與呈現,依靠這只“傳神的眼睛”,放眼企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企業前進的方向,切實做到服務企業的發展,服務職工的工作和生活。
改進編采人員的作風和文風。近幾年,在編采記者中有淡化和偏離“三貼近”的傾向,比如有的編輯記者認為,現在工作條件變了,社會環境變了,生活節奏加快了,獲取信息渠道多了,不到基層,不深入生活,不深入群眾就能抓到新聞。有的編采人員“拿著貼子趕場子,翻著報紙套路子,關起門來想點子,抓起電話要例子”。這種思想和行為與“三貼近”原則格格不入,我們應該堅決加以反對。應該提倡采編人員多到基層,多到現場去呼吸新鮮空氣,多到職工中,多到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激發新聞靈感,激活創造力,多寫反映基層和群眾生活問題的新聞,從而增強與職工的親近性,實現報紙與職工的零距離接觸,得到廣大職工的認可。另外,編采人員還要改變那種居高臨下的教訓人的語氣,采用平等的親切交談的方式,使企業報的報道可聽、可信,使宣傳的典型可親、可學;要學會用職工身邊的事例、從距離職工最近的角度觀察和分析問題;學會采用職工熟悉的、生動鮮活的語言;要運用職工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表現形式。這樣,才能使企業報新聞宣傳更具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獲得最佳的宣傳效果。